陳丹青,1953年生與上海,1970年至1978年輾轉贛南與蘇北農村插隊落戶,其間自習繪畫。1978年以同等學曆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研究生班,1980年畢業留校,1982年赴紐約定居,自由職業畫傢。2000年迴國,現定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組畫》,近十年作並置係列及書籍景物係列。業餘寫作,2000年齣版文集《紐約瑣記》,2002年齣版《陳丹青音樂筆記》,2003年齣版雜文集《多餘的素材》。2005年齣版雜文集《退步集》。
這本書是《退步集》之後陳丹青的又一部雜文集。由近兩年陳丹青所撰雜文、演講、訪談匯編而成,內容涵蓋繪畫、藝術教育、城市文化諸領域,亦收錄陳丹青論魯迅及木心的文章數篇。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對中國藝術及教育的批評 值得一讀
评分在最高意義上,一個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 所謂“好玩”一詞,能夠超越意義、是非,超越各種大字眼,超越層層疊疊仿佛油垢一般的價值判斷與意識形態,直接感知那個人。我們的曆史教育是嚴重失實的,我們的曆史記憶是缺乏質感的,曆史的某一麵被誇張變形,曆史的另一麵卻是給藏起來,總是不在場的。我們要還原魯迅,先得盡可能還原曆史的情境。我說“盡可能”,因為曆史經常是哈哈鏡,變瞭形的。我們要學會在“變形”中去找那可能準確的“形”。文章的張力,是人格的張力,寫作的維度,也是人格的維度——憤怒、但是同時好玩;深刻、然而精通遊戲;挑釁、卻隨時自嘲,批判、卻忽然話說迴來,魯迅作文,就是這樣地在玩自己人格的維度與張力。
评分中國何時纔能。。。。。
评分好
评分在最高意義上,一個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 所謂“好玩”一詞,能夠超越意義、是非,超越各種大字眼,超越層層疊疊仿佛油垢一般的價值判斷與意識形態,直接感知那個人。我們的曆史教育是嚴重失實的,我們的曆史記憶是缺乏質感的,曆史的某一麵被誇張變形,曆史的另一麵卻是給藏起來,總是不在場的。我們要還原魯迅,先得盡可能還原曆史的情境。我說“盡可能”,因為曆史經常是哈哈鏡,變瞭形的。我們要學會在“變形”中去找那可能準確的“形”。文章的張力,是人格的張力,寫作的維度,也是人格的維度——憤怒、但是同時好玩;深刻、然而精通遊戲;挑釁、卻隨時自嘲,批判、卻忽然話說迴來,魯迅作文,就是這樣地在玩自己人格的維度與張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