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與社會革命

國傢與社會革命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斯考切波,女,1947年5月齣生於美國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1969年獲密歇根州立大學文學學士學位,1976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畢業以後先後執教於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先後齣版過《國傢與社會革命——對法國、俄國和中國的比較分析》、《現代世界中的革命》、《保護士兵與母親》等專著。曾任美國社會科學史協會主席(1996年)、美國政治科學學會主席(2001-2003年)、現為哈佛大學藝術與科學學院院長,政府與社會學係教授。

出版者:上海人民齣版社
作者:[美] 西達·斯考切波
出品人:
頁數:389
译者:何俊誌
出版時間:2007-3
價格:38.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208067745
叢書系列:東方編譯所譯叢
圖書標籤:
  • 政治學 
  • 社會學 
  • 國傢與社會革命 
  • 斯考切波 
  • 革命 
  • 曆史 
  • 政治 
  • 社會運動 
  •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目錄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在本書中,斯考切波要揭示的是,國傢結構、國際力量和階級關係這三種要素是如何結閤在一起,共同導緻瞭社會革命轉型的起源與成就。從18世紀90年代的法國到20世紀70年代的越南,社會革命雖然很少發生,但卻在現代世界曆史上具有無可否認的重要性。《國傢與社會革命》提供瞭一種新的參照框架,以分析這種革命的原因、衝突和後果。而且、該書對三個主要的案例進行瞭深入而嚴肅的比較曆史分析,這三個案例是:從1787年到19世紀初期的法國革命、從1917年到20世紀30年代的俄國革命和從1911年到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革命。    作者認為,現有的革命理論,不適閤用來解釋革命的實際曆史模式。因此,作者力促我們采用一種新的分析視角。她主張進行結構性論而非意誌論的分析,強調跨國性世界-曆史背景對國內政治衝突的重要作用。首先,她堅持認為,國傢應該被看成是一套行政和強製組織、在階級控製和階級利益麵前具有潛在的自主性,因此,在解釋社會革命時,必須把國傢置於核心地位。    為瞭解釋法國、俄國、和中國舊製度的導嚮革命性政治危機的內在矛盾,斯考切波主要集中考察瞭國傢在兩個方麵的基本關係:一方麵是國傢的統治者及其官員與國際競爭者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麵是國傢的統治者及其官員與支配階級之間的關係。在解釋革命的後果時,她著重關注的是,在階級衝突和反革命軍事威脅的背景下,革命領導集團建立新國傢組織的方式。在革命政權得以鞏固之後,她強調的是國傢權力被用來改造社會的方式。在社會革命轉型的模式方麵,法國、俄國和中國被當成是基本類似的案例。對那些把法國革命當成是典型的資産階級革命、或者是把俄國革命基本上看成是無産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傢而言,作者的這種觀點必然會引齣激烈的爭論。

具體描述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人们为什么起来革命?当我们检视世界漫长的历史,尤其是当我们面对着生活在中国大地上坚忍沉默的农民和他们的生活时,这个问题看起来更加不那么简单和引人入胜。这是斯考契波的著作《国家与社会革命》何以引人关注的原因之一,而本书的副标题“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  

評分

译者序写得很好,是很好的全书概括,提纲挈领。 本书是第三代革命研究中的代表。第一代革命研究在20世纪初到40年底啊,追寻革命的历史事实,所谓“自然史学派”,描述并总结;第二代试图找寻革命的普适性理论,是二战后到70年代;第三代便是本书,强调结构性视角,从70年代中期...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比較分析

评分

: K02/4844

评分

20世紀的《舊大》。結構性視角,強調世界及曆史背景,比較三場革命:法國革命(1787年到19世紀初)、俄國革命(1917到20世紀30年代)和中國革命(1911到20世紀60年代),分析國傢結構、國際力量和階級關係三種力量如何結閤共同導緻社會革命的起源及成就,著名論斷是,革命是發生的(happen),不是製造(make)齣來的,革命不始於先鋒隊的主觀努力,而發生在特定結構性情勢之下,起於諸力量在某一曆史時刻的接閤(conjuncture)。革命研究的諸代際:第一代自然史學派,描述、總結特徵及諸革命模式;第二代加入心理學挫摺理論、社會學結構功能理論、政治學利益集團競爭理論,試圖提齣革命的普適性理論;本書為第三代,結構性視角,比較--曆史分析,第四代將經濟政治文化諸因素加入,結構性與能動性互動。

评分

方法學上有很大的問題,基本上隻是說瞭幾個不同的故事,然後符閤自己理論的史料多挑一點,不符閤的就說因為其他因素乾擾blahblah,與當初我朝的影射史學其實是一個路子的,關戚姚完全可以爭一下曆史社會學鼻祖的冠冕

评分

20世紀的《舊大》。結構性視角,強調世界及曆史背景,比較三場革命:法國革命(1787年到19世紀初)、俄國革命(1917到20世紀30年代)和中國革命(1911到20世紀60年代),分析國傢結構、國際力量和階級關係三種力量如何結閤共同導緻社會革命的起源及成就,著名論斷是,革命是發生的(happen),不是製造(make)齣來的,革命不始於先鋒隊的主觀努力,而發生在特定結構性情勢之下,起於諸力量在某一曆史時刻的接閤(conjuncture)。革命研究的諸代際:第一代自然史學派,描述、總結特徵及諸革命模式;第二代加入心理學挫摺理論、社會學結構功能理論、政治學利益集團競爭理論,試圖提齣革命的普適性理論;本書為第三代,結構性視角,比較--曆史分析,第四代將經濟政治文化諸因素加入,結構性與能動性互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