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Ray Huang) 著名历史学家。
1918年生于湖南长沙,2000年1月逝世于美国。抗战期间及战后,曾担任国军下级军官十年;自成都中央军校毕业后,任陆军第十四师排长及代理连长。1943年加入驻印军,任新一军上尉参谋。1944年5月曾在缅甸密支那负伤,受颁陆海空军一等奖章。抗战结束,任第三方面及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司令部少校参谋。1946年参加全国考试后,获保送入美国陆军参谋大学;毕业后曾任国防部参谋。1950年以中国驻日代表团少校团员的身分退伍。再度赴美后,于密西根大学攻读历史,获博士学位(1964)。曾先后在南伊利诺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任教,又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万历十五年》,《中国的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地北天南叙古今》,《放宽历史的视界》,《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等书。曾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编写。
一九四二年上半年,日军占领了缅甸全境,印度岌岌可危,一旦失守,日军可以直趋中东,控制印度洋。缅甸的沦陷对中国战场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滇缅公路被切断,西南的国际交通仅靠“驼峰”航线维持。因此,中、美、英三国都认为必须反攻缅甸。
一九四三年春,中国驻印军的补充、训练大致完成,反攻缅甸,打通中印公路的时机业已成熟。二月的一天清晨,黄仁宇和一群军官作为先遣部队,飞过“驼峰”到达印度的蓝伽姆,设立新一军的总部,此后一年半他就参与了反攻缅甸的行动,并且成为一名前线观察员,当起了战地记者,一边服役一边写了十余篇文章,投到当时最负盛名的《大公报》及其它报章。一九四五年三月结集后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成为黄仁宇的第一本着作。
本书在出版六十年后重新问世,正可带领我们进入黄仁宇心路历程的出发点,对于黄仁宇的人生观与历史观当有更多的了解。
(前面与《缅甸荡寇志》的读后记有重复,揉在一起了) 1946年3月,《缅甸荡寇志》初版三万册一售而空,5个月后再版。这本记录对日作战的酷烈与辉煌、极大振奋民气的书,此后的命运竟一波三折:在台湾被禁30余年,在大陆,直到200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才更名为《中...
评分黄仁宇的第一本书,讲述1943到44年中国驻印度军反攻缅北的战役。黄是作为一线战斗兵员亲自参加战斗,同时作为“业余新闻记者”描述他亲眼所见。真正的战争,战车攻击、飞机轰炸、负伤、炮兵战斗,读来历历在目,如在昨天。黄仁宇自述,整个写作过程,郑洞国副总指挥(美国史迪...
评分(前面与《缅甸荡寇志》的读后记有重复,揉在一起了) 1946年3月,《缅甸荡寇志》初版三万册一售而空,5个月后再版。这本记录对日作战的酷烈与辉煌、极大振奋民气的书,此后的命运竟一波三折:在台湾被禁30余年,在大陆,直到200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才更名为《中...
评分远征军的历史,不知何种原因,历史原因还是政治原因总是被掩盖,不为大众所知,记录和描写这段历史的书为数很少。抗日八年,正面战场上,中华民族以落后的农业社会国家和军队独自面对号称亚洲无敌陆军的现代化国家日本,国内战场节节败退,空间换取时间,但至少士气高涨...
评分这本书有点买急了。还以为是评论缅北之战的作品。没想到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报导作品。 缅甸之战是中国国民党军抗战的出色战役之一。可谓艰苦与辉煌。由于我只看过邓贤的《大国之魂》,虽有了解但并不全面,所以才对此书感兴趣。 作者是亲身经历此战的。而且作品本身是为报纸所写...
黄仁宇当年的战地通讯,这本书只能当史料,文笔内容都没什么可读性。
评分没劲。 当日记读吧。
评分黄仁宇当年的战地通讯,这本书只能当史料,文笔内容都没什么可读性。
评分通讯稿 反倒不如后面那篇回忆录精彩
评分还是高于战地报告平均水准滴。应该说3.5星的水平更为恰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