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出版于李鸿章去世六年前(即1895年),记录了李鸿章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到签订《马关条约》近五十年的仕途生涯,是西方世界的第一部李鸿章传记,也是关于李鸿章甚至晚清历史的珍贵参考文献。
它的特点在于,史料的钩沉多于观点的陈述,作者试图通过大量的原始信息来还原一位功过参半、充满矛盾的李鸿章。他是成功镇压太平天国之乱的功臣,也是对战俘施以残忍极刑的凶手;一方面,他是思想开明的洋务运动领袖,兴矿业、建铁路、办学堂、推崇西医,另一方面,他又至死忠守于中国的封建君臣等级制度;他手腕强硬,处事狠绝,但在手下将才阵亡时,却不禁扼腕叹息、悲恸不已……
在“晚清第一要臣”这一身份的背后,李鸿章是一位怎样的“人”?本书力图还原李鸿章的原貌,而将评判留给读者。
罗伯特•道格拉斯爵士(Sir Robert Douglas,1838-1931)
英国驻华外交官、汉学家。曾任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中文教授、大英博物馆东方书籍和文献管理员。19岁时被国王学院录取,开始研习中文。翌年考取了驻华领事的资格,并于1858年来华,在英国驻华领事馆任汉语通事。
道格拉斯爵士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研究,擅长传记写作,曾为《英国国家人物传记大辞典》(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撰写人物传记。其大部分著作都与中国有关,代表作有《李鸿章》(Li Hungchang)、《中国》(China)、《儒家与道家》(Confucianism and Taouism)、《中国故事》(Chinese Stories)、《中国社会》(Society in China)、《1506-1912年的欧洲与远东》(Europe and Far East 1506-1912)等。
在大清国,李中堂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也是大清国重臣,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时,与西方人打过交道,雇佣过外国军队,整个战争过程也了解了清国打仗的财政状况和地方政府调动资源的低效无能。他属于那会开眼看世界的那拨人。他与其他高层官僚观点不同的是,他深知大清当时...
评分本书作者 罗伯特•道格拉斯 曾于1858年来华,在英国驻华领事馆任汉语通事。本书中对于李鸿章的记录和评论,均出自这位晚清时期曾在华就职的英国人,从全文的基调可以感受出,作者试图以相对中立、客观的视角和语调从观察者角度来忠实记录和描绘当年的李鸿章本人。但因作者本...
评分在大清国,李中堂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也是大清国重臣,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时,与西方人打过交道,雇佣过外国军队,整个战争过程也了解了清国打仗的财政状况和地方政府调动资源的低效无能。他属于那会开眼看世界的那拨人。他与其他高层官僚观点不同的是,他深知大清当时...
评分本书作者 罗伯特•道格拉斯 曾于1858年来华,在英国驻华领事馆任汉语通事。本书中对于李鸿章的记录和评论,均出自这位晚清时期曾在华就职的英国人,从全文的基调可以感受出,作者试图以相对中立、客观的视角和语调从观察者角度来忠实记录和描绘当年的李鸿章本人。但因作者本...
评分摘录吴晓波的微博: 年初,力奋师兄送我这本1895年的「李鸿章传」,我急找人翻译,想在年内出版,纪念李氏逝世110年。不想有关部门告知,外国人撰写的有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传记都要上送审批...昨晚梦见中堂,愧说此事,中堂长叹,唉,贵朝管得实在太宽。
完全被介绍所谓的外国视角(“第三只眼”?!)给误导,其实一个外国人反倒很难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于是全书就像是一个不知所以然的人在讲述“其然”的故事。而且其中的引用李鸿章书信、奏章的部分应该是原文翻成英文,再由英文转译过来,所以出现了一个满篇白话文的奇怪李鸿章。
评分“他(李鸿章)在漫长的人生历史篇章中努力寻求国家的光明与出路,然而,他没有能追溯到孕育文明所需的坚实的道德与信仰的基础”。除了这本,手头还有一本《晚清有个李鸿章》,和这本一比较,境界的差距就出现了。本书虽然很薄,价格也坑,但是颇为值得一看。书中用简洁的笔法描写了李鸿章站在历史舞台后的种种,从镇压太平天国开始,到在日本被刺结束。通过李鸿章反映了晚清其实并不复杂的社会。可能是国外人所写的,所以很多地方清晰,有条理,很多论断一针见血,比起国内连篇累牍的李鸿章传记,不知道简明深刻到哪儿去了。
评分实在不能算作传记,倒是挺像读书笔记。
评分只描写了李鸿章和欧洲交涉的侧面,内容比较单薄,称之为传不太适宜。@雪珥
评分乏善可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