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米勒,現任美國新社會研究學院副教授,該學院自由研究所主任。1981年至1990年間曾擔任《新聞周刊》(Newsweek)圖書和音樂評論專欄作傢,兼《娛樂周報》(Entertainment Weekly)、《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新時代》(New Time)和《滾石》(Rolling Stone)等報刊撰稿人。他是芝加哥人,曾在珀摩那學院和布蘭代斯大學學政治與哲學,1975年在布蘭代斯大學思想史博士學位,隨後相紀在得剋薩斯大學、波士頓大學、哈佛大學和布朗大學任教。他曾在《政治理論》(Political Theory)、《史學理論》(History and Theory)、《雜傢》(Salmagundi)、《大街》(Grand Street)、《目的》(Telos)和論文集《漢娜・阿倫特:公共世界的復興》(Hannah Arendt:The Recovery of the Public World)中發錶論著。他的音樂論著曾兩次獲ASCAP-DeemsTaylor奬,他本人也曾擔任《滾石圖說搖滾樂史》(The Rolling Stone Illustrated History)的編著,並為論文集《斯特蘭德:荒島搖滾樂》(Stranded:Rock and Roll for a Desert Island)寫過稿。在本書之前,他已齣版過三本書:《“民主在街上”:從休倫港到圍城芝加哥》(Democracy Is in the Street:From Port Huron to the Siege of Chicago)(1987),寫的是60年代的美國新左派運動;《盧梭:民主夢幻傢》(Roussear:Dreamer of Democracy)(1984),這是一部關於盧梭思想中的現代民主淵源及盧梭思想對法國大革命的影響的研究專著;《曆史與人的存在:從馬剋思到梅洛-龐蒂》(History and Human Existence:From Marx to Merleau-Ponty)(1979),是有關馬剋思和法國存在主義者的論著。他和妻子及三個兒子現居馬薩諸塞州的西羅剋斯貝裏。
盛名之下总还有它的道理,有时候知识简直让人恶心,但又是唯一的道路。拥有智识的人应该多一份慎戒之心,对天地存有敬畏之情,方不致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极端的否定往往提示真理,但也陷入悖论。 一个是有些想法已经不断改变,一个是未整理文稿未成熟,易被人误导。在...
評分读人文学科的学生对福柯并不会陌生。我还记得大二的一节必修理论课上,第一节课教授就让我们读福柯的那一篇名作:“nietzsche genealogy history”(尼采、谱系学、历史)。一学期我们都被福柯、后现代与后殖民的理论弄得晕头转向。朋友跟我抱怨,“后现代到底是什么啊?!说来...
評分一篇精简版的福柯八卦: 1.福柯出身上層布爾喬亞階級,其父親是名外科醫生。福柯與他的關係並不好,然而很多人認為其父親醫生的身分對他研究「精神病史」影響極大。也有熱心的網友指出,福柯對SM的熱愛也可能是受到其父親醫生職業的影響。 2.福柯成績優異。早期讀了一個填鴨式...
評分这本书对福柯的生活做了全面的描绘,我觉得很奇异。比如他对于疯癫的看法,比如他说“为爱美少年而死,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 他的《规训与惩戒》的文学性不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