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nheim,Karl
德國社會學傢。1893年3月27日生於布達佩斯,1947 年1月9日卒於倫敦。先後就讀於柏林大學、巴黎大學和海德堡大學,191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26年任海德堡大學編外講師。1930年任法蘭剋福大學社會學教授。1933年因受納粹迫害逃往英國,任倫敦經濟學院講師。1942年後任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曼海姆是知識社會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錶人物之一。他強調人的意識不可避免地依賴於人的社會地位,這是全部認識論包括現代認識論的基本要素。決定行動方式的正是這種深入到意識的“範疇結構”中的社會“存在製約”。為瞭建立知識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他一方麵區彆於相對主義和相關主義,強調曆史上真理形成的前提;一方麵強調精神的社會製約性對精神徹底解放的意義。曼海姆探討時代民主蛻變為極權專政的原因,主張在保障人的社會價值的前提下,對自由加以設計,對各種社會力量進行調節。他認為精英人物在這種設計中負有特殊使命 。著有《意識形態與烏托邦》、《變革時代的人與社會》、《自由、權力與民主設計》、《時代診斷》、《知識社會學論集》、《社會學係統論》等。
(一)
第一章 問題的初步探討
第一節 思想的社會學概念
第二節 思想的當代睏境
第三節 現代認識論、心理學和社會學觀點的根源
第四節 作為我們時代的一個問題的對集體無意識的控製
第二章 意識形態與烏托邦
第一節 概念的定義
第二節 曆史視野中的意識形態概念
第三節 從意識形態的特定概念到總體概念
第四節 客觀性和偏見
第五節 從意識形態理論到知識社會學的轉變
第六節 非評價性的意識形態概念
第七節 從非評價性到評價性意識形態概念的過渡
第八節 非評價性意識形態概念中暗含的本體論判斷
第九節 虛假意識問題
第十節 通過對意識形態和烏托邦的分析探尋現實
第三章 科學政治學的前景:社會理論與政治實踐之問的關係
第一節 為什麼不存在政治科學
第二節 知識的政治和社會決定因素
第三節 各種視角綜閤成的一個政治社會學問題
(二)
第四節 “知識分子”的社會學問題
第五節 政治知識的本質
第六節 政治知識的可交流性
第七節 三種知識社會學
第四章 烏托邦思想
第一節 烏托邦、意識形態與現實問題
第二節 願望的滿足和烏托邦思想
第三節 烏托邦思想結構的變化:在現代各階段
第四節 當代形勢下的烏托邦
第五章 知識社會學
第一節 知識社會學的性質和範圍
第二節 知識社會學的兩種類型
第三節 對傳統認識論片麵性的證明
第四節 知識社會學的積極作用
第五節 知識社會學領域中曆史一社會學研究的技術問題
第六節 知識社會學的曆史概括
譯者後記
这周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其实没有读完,但有惊奇和陌生的内容。排版还算清晰,不知为何还是看得眼睛疼。 粗略根据读书会的讨论总结部分内容。 1写作方式及态度。 问题式写作:通过对问题的回答能阐释和判断立场。 提纲式写作:没有具体演绎哲学家的思想,仅做一个归纳。 写...
評分这周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其实没有读完,但有惊奇和陌生的内容。排版还算清晰,不知为何还是看得眼睛疼。 粗略根据读书会的讨论总结部分内容。 1写作方式及态度。 问题式写作:通过对问题的回答能阐释和判断立场。 提纲式写作:没有具体演绎哲学家的思想,仅做一个归纳。 写...
評分【出版日期】1992-05-30 【摘要】知识的基础是什么?西方哲学一直从理论的和理性的立场来说明,曼海姆则独辟蹊径,试图从生存和社会的角度来理解知识。他主张“思想的社会和存在的决定”,认为“超理论的因素”,对知识特别是社会历史知识具有决定意义,它不仅影响了认识过程,...
評分一处翻译问题: 出现在p84和p98页的【选代性】的表达实在是摸不着头脑,查完英文对应的表达“alternative mode of approach”,诶,还以为是多么玄奥的意思,直接翻译成“可替代”多好。T_T 以下是充满了寻章摘句式的一些混杂原文摘抄及我的阅读感想的大杂烩: 第一章 对问题的...
評分知识社会学是对思想和存在关系的研究。它来源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但试图建立普遍的意识形态概念,将视角凌驾于不同意识形态之上。曼海姆不满足于哲学认识论和心理学,试图探究思想知识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批判德国唯心主义二元论、唯科学主义和相对主义,来解决自神学唯一...
沒讀明白,以後有時間要再讀。
评分有助於理解意識形態,這是思想的武器.
评分有助於理解意識形態,這是思想的武器.
评分越看越深,讀不懂,我看還是老老實實,從最簡單的讀起吧!
评分個人覺得翻譯比商務印書館要好得多,並且中英對照,理解起來更方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