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1949- ),日本小说家。曾在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戏剧科就读。1979年,他的第一部小说《听风之歌》问世后,即被搬上了银幕。随后,他的优秀作品《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挪威的森林》等相继发表。他的创作不受传统拘束,构思新奇,行文潇洒自在,而又不流于庸俗浅薄。尤其是在刻画人的孤独无奈方面更有特色,他没有把这种情绪写成负的东西,而是通过内心的心智性操作使之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格调,一种乐在其中的境界,以此来为读者,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生活模式或生命的体验。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自称名叫田村卡夫卡——作者始终未交代其真名——的少年。他在十五岁生日前夜独自离家出走,乘坐夜行长途巴士远赴四国。出走的原因是为了逃避父亲所作的比俄底浦斯王还要可怕的预言:尔将弑父,将与尔母、尔姐交合。卡夫卡四岁时,母亲突然失踪,带走了比卡夫卡年长四岁、其实是田村家养女的姐姐,不知何故却将亲生儿子抛弃。他从未见过母亲的照片,甚至连名字也不知道。仿佛是运命在冥冥之中引导,他偶然来到某私立图书馆,遂栖身于此。馆长佐伯女士是位四十多岁气质高雅的美妇,有着波澜曲折的神秘身世。卡夫卡疑心她是自己的生母,佐伯却对此不置可否。卡夫卡恋上了佐伯,并与之发生肉体关系。小说还另设一条副线,副线的主角是老人中田,他在二战期间读小学时,经历过一次神秘的昏迷事件,从此丧失了记忆,将学过的知识完全忘记,甚至不会认字计数,却获得了与猫对话的神秘能力。中田在神智失控的情况下杀死了一个自称焦尼·沃卡(Johnny Walker)、打扮得酷似那著名威士忌酒商标上所画的英国绅士的狂人,一路搭车也来到此地。小说共分49章,奇数章基本上用写实手法讲述卡夫卡的故事,偶数章则用魔幻手法展现中田的奇遇。两种手法交互使用,编织出极富强烈虚构色彩的、奇幻诡诘的现代寓言。佐伯是将这两个故事联结为一体的结合点,而弑父的预言似乎最终也未能避免,因为狂人焦尼·沃卡居然是卡夫卡生父乔装改扮的,真正的凶手也并非中田……
我的村上接受史有点奇怪。一开始的时候,我对村上春树的作品是比较抵抗的。记得最早看到《挪威的森林》还是在80年代,在一本外国文学杂志上,随便翻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当时的印象是:太小资了,很肤浅。那个时候心高气傲,自以为很深刻,很多东西都不放在眼里,尤其是对...
评分浅谈《海边的卡夫卡》 这段时间一个人待着的时候多了些,怕了孤寂,从书摊上搬了些书回来。于是时间在一页一页的翻动中逝去,倒是十分充实。经常要面对别人对我离家独居生活方式的讶异,我只是微笑,并不多做解释。 搬来的书中有张爱玲作品集和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
评分简说村上 我读村上的小说,要追溯到96年以前。那时国内还没兴起村上热。后来,陈丹燕在自己的都市白领小说中提及这个名字,很快地,读村上就成了一种小资文化的新标向,几米改编村上短篇小说而成的《向左走向右走》又无意间成了助燃剂。于是,98-02年间,村上春树...
评分 评分1.看完了《海边的卡夫卡》,觉得有些作家天赋就是写短篇的。写短篇与写长篇与其说是一种才能,不如说是天生的心性。(这么一说,我喜欢的作家几乎都是写中短篇的。写长篇的一个也没有。)写长篇首先需要的是一种结构力。这可不是普通的结构力,而是一种能够把读者“结构”进来...
弑父恋母的俄底浦斯,性欲的积攒与释放,自由出入的平行世界,自我内在冲突的解决,与外在世界的和解,性别成了个人的筹码,无性别的大岛成为了轴承
评分我所追求的强壮不是一争胜负的强壮,我不希求用于反击外力的强壮。我希求的是接受外力、忍耐外力的强壮,是能够静静地忍受不公平、不走运、不理解、误解和悲伤等种种情况的强壮。
评分一觉醒来,你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
评分当你把秘密说出口,它就不是秘密了。同理,当你把隐喻说出口,它就不是隐喻了。
评分初中读《海边的卡夫卡》,翻了翻开头就扔下跑出去玩了。现在拾起重读,卡夫卡君仍然十五岁,我已经二十岁了。如果当时就死掉,以十五岁少女的形象定格,未尝不是好事……我一边切开杏子一边想。可以说,是村上培育了我对留白和流动的微妙气息的体察力,以及对于性与死亡的种种考虑。当时的我对人类之间的关系、对少年这种存在本身、对力比多都不甚了解,现在我多少了解了。但一切仍然还处在不可思议的暧昧不明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