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与逍遥

拯救与逍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小枫,1956年生,四川重庆人。1978年入四川外语学院,获文学士学位;1982年入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1985年到深圳大学中文系任教;1989年入瑞士巴塞尔大学,获神学博士学位。 1993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学术总监、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研究员。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刘小枫
出品人:
页数:540
译者:
出版时间:1988-4
价格:4.6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08001626
丛书系列:人文研究丛书
图书标签:
  • 刘小枫 
  • 哲学 
  • 基督教 
  • 文化学 
  • 现当代文学理论 
  • 人文研究丛书 
  • 信仰 
  • 中国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这本书是一次中西思想史的巡礼和对话。中西文化精神的品质存在巨大差异,它们并不能互译,最为根本性的不同就是拯救与逍遥。中国精神中,恬然之乐的逍遥是最高精神的境界,孔子也说“吾与点也”。佛道更不必说。而西方精神,受难的人类通过耶酥基督的上帝之爱而得拯救,人与亲临苦难深渊的上帝重新和好是最高境界。这两种精神品质的差异乃是“乐惠文化”(李泽厚语)与“罪恶”“爱恶”文化,超脱与救赎的精神冲突。本书是在救赎与超脱,拯救与逍遥这两种不同的精神方式之间展开的这场精神冲突的对话。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我在《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的“读书报告”中基本上交代了自己与刘小枫先生的“学术因缘”。文字末尾有这么一截:至于(毕业)论文选题中的“意象”与“理想”,代表了我这么一个身处世纪转折点的八○后的学问态度。高中诗歌教学中给学生诠释“意象”常以“物象”为对照...  

评分

在《拯救与逍遥》中,刘小枫认为: 文化研究有两种不同的层次,要么考察文化的历史事实,要么寻访文化历史事实中所蕴含着的对现世个体生命的意义。就前一种层次的探究来说,把历史中的精神作为博物馆中陈列品没有什么要不得。这种探究并非一种精神行动,因而有理由固守历史的...  

评分

评分

于我而言,《拯救与逍遥》是一本精简的哲学史,专注于西方启蒙至今的种种思想,而不离“解脱”这一路标——这也是我读哲学书之目的所在。又因它时刻与东方精神互相观照,凡推理无不极致,凡论述非要透彻,读起来非常畅快。 然而同样的知识,同样的历史,影映入不同的人心中,...  

评分

很久以前写的,写在别处。 事先声明,我学经济的,对哲学没什么了解,书看的也很少。所以,就当我是瞎说。欢迎批评指正。我写了这些话,其实心虚的很。。。。 贴在这里,就是为了好整理。 另:说实话,最后一章有好些地方没有看懂 西方的精神分裂 一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用户评价

评分

无空 仅浏览之

评分

对我影响很大的一本书。

评分

读的太快

评分

书写的很大,可能那时的他太急于出名或表达了。读书不多的人一碰感觉特好,但是随着读书量越多就发现这书误人太深。

评分

接受某种善的绝对价值的存在,以理性超越理性自身,这种超越不是弃绝理性,而是规定理性自身的界限。拒斥不应是无条件的,正如确信不应是无条件的。这是作者的核心观点。对于中西传统中的资源/缺陷同样进行整理,中国的传统实践理性在这种比对中显出虚妄,而西方的虚无主义虽然比前者高一层次,有前者所无,却也走向另一种虚妄,虽然比起前者层次略高一筹。归结到最后,这两种形式的虚妄都是其取消了一种绝对的善的价值与信仰所致,由此显明理性自然先应具有,然而也还须明确自身的界限,理性之上应当有一个超越的价值。最终的善既非逍遥的自由,也不是担当恶与荒诞的自由,而是爱与信仰。不过说回来,作者偏重宗教大概也是一种局限,相比之下我更认同政治哲学、伦理学中的价值作为一种至善的追求,毕竟中国没有基督教那样的宗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