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1891.12.17—1962.02.24),安徽绩溪人。学者,新文化运动领袖,对民国时期整个社会的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1910年官费留学美国
1917年归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1932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长
1938年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
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58年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2月24日因心脏病猝发逝于台北
调皮的同桌,浪漫的天才,儒雅的斗士,孤傲的雅士,读完《胡适 四十自述》后会最想用这几个词来形容他;“读着读着就会笑出声来”是经常有的状态,在我有限的阅读中,这样的阅读状态还是第一次。 明明是六十多年前的私人回忆录,如今读起来依然会惊叹于作者思想的先进性,很多...
评分关于胡适 时代背景:一九一零年代左右,文学革命时期,汉字拼音和拉丁化的说法甚嚣尘上。 这个时候,胡适作为一名清华的庚款留学生在美国(公派留学),每月由一名清华学生监督处的好好先生钟文鳌(外国人)给他们这些留学生寄支票,这位对中国社会改革有着极大兴趣的钟先...
评分不得不佩服胡先生自幼就老气横秋,但天资聪颖,虽幼年丧父,但母爱深深,管教甚严,克己复礼,弱冠之资,四处求学,十七岁就可以教大学,少年成名,中西融通,有良师有益友,虽一时失意,然能及时止堕,留洋丰己,成就一番事业,登白话普及人文之执火者,然性情又极为温和谦逊...
评分胡适生长在有神论的家庭环境中,换言之,有神论的观点是他人灌输的。在这种情况下,当他通过自主求知在树上偶遇有神论的观点,是否会偏向于相信自己求知的结果?实际上,对他影响甚深的《资治通鉴》中范缜以为“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
评分合上胡适的《四十自述》,眼前民国的氤氲让人感到一种迷幻的向往,像《午夜巴黎》的主人公,梦游一样的来到他向往的复古时代,和所有他心中的巨人一场接一场的相逢,胡适的人生好像是伍迪艾伦笔下人物的原型,一个早慧的晚生子,徐志摩推崇的挚友,是与蒋介石谈笑风生得礼...
在上师大徐汇校区图书馆西部四楼找到的,远流版的,很意外。附有胡适老爸胡铁花年谱,记载的胡铁花在太平天国战乱时期携家逃难的经历,令人印象深刻。
评分最有趣的自传,不想加目前两字。
评分Vivid !! about childhood. plain word with strong feelings
评分胡适写得很白,但对母亲确实是真情实感。逼上梁山则充满着胡氏的自傲,作为文学革命先锋者的全盘心路历程坦然示之,任何中国文字的工作者读之都可以对中国文化的变迁有一丝触动。
评分【国图】胡适小时候也实在算不上家庭幸福,可回忆起儿时生活却不像鲁迅那么阴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