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出生于当年奥匈帝国所属的布拉格,犹太血统,商人家庭。1906年取得法学博士学位。1908年在一家劳工工伤保险公司工作,1917年患肺结核,1922年病退,1924年病殁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林医院。生前一共出版了《观察》、《变形记》、《乡村医生》以及《饥饿艺术家》等四本薄薄的短篇小说集。留下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失踪者》、《诉讼》和《城堡》,另有大量的书信、日记、杂感、随笔等。
银行职员约瑟夫·K在一个普通日子里的早晨被突然闯入的便衣警察逮捕。接下来被迫面对一场莫名其妙的诉讼案。他不知道自己身犯何罪。他定期接受“审讯”;他的自由不受限制,却又感到法院的人无处不在;他想澄清自己,却又无从着手。一切都荒谬绝伦,法律无法捉摸,审讯如同儿戏,法官委琐卑劣,律师只会空谈……然而,案子却像网一般罩住了他。最终,他只能像条狗似的被人杀死。
真他妈是真理。 “不必把一切都认作是真实的,但必须把一切都认作是必然的。" 所以我们就生活在谎言中。 对体制操作程序了如指掌并照做的人,我们说他清醒。 对体制背后真面目看得透透彻彻并站出来斥责的人,我们说他傻。 对前二者心知肚明却讳莫如深的人,我们说他聪明。 这...
评分[关于书名] 这本书的书名有的译作《审判》有的译作《诉讼》,我是喜欢“审判”这一译词多于喜欢“诉讼”。k遭遇了被审判,同时他也审判着审判,整个故事k与周围世界进行的是双向审判,他们都没有给过对方诉讼的权利。 [关于法的世界] 自始至快要终,k 都相信有...
评分之前读曹庸译本的《审判》两遍,孙坤荣译本的《诉讼》一遍。 虽然现在觉得《诉讼》这个译名可能更贴切,但是就译本内容而言,最喜欢曹庸的翻译。 《诉讼》是我最喜欢的卡夫卡作品。十年前第一次读他的短篇《变形记》,没有任何感觉,又过了两年,第一次读《城堡》,只是觉...
评分[关于书名] 这本书的书名有的译作《审判》有的译作《诉讼》,我是喜欢“审判”这一译词多于喜欢“诉讼”。k遭遇了被审判,同时他也审判着审判,整个故事k与周围世界进行的是双向审判,他们都没有给过对方诉讼的权利。 [关于法的世界] 自始至快要终,k 都相信有...
评分[关于书名] 这本书的书名有的译作《审判》有的译作《诉讼》,我是喜欢“审判”这一译词多于喜欢“诉讼”。k遭遇了被审判,同时他也审判着审判,整个故事k与周围世界进行的是双向审判,他们都没有给过对方诉讼的权利。 [关于法的世界] 自始至快要终,k 都相信有...
读着有点拗口、很长时间回不过意思来。一本不厚的书,但是在排版的时候可以几页不分段,头疼。主人公最后怎么突然被执行死刑并且好像是秘密执行的,有点不知所云了。感觉这本书没有评价中的那么牛。
评分端倪也只有端倪
评分卡夫卡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下次看译文版的
评分卡夫卡的东西向来晦涩多义(甚至是无义),再加上这糟糕的中文翻译(居然能看出德语的从句结构),整个阅读过程显得痛苦不堪。内容上沉闷压抑,翻译语言又一塌糊涂。和《城堡》类似的主题,欲接近一个荒唐且拥有生杀大全的结构而不得。这里最高法院的隐喻或是低效的官僚机构、专横的父亲、全能而不可接近的上帝…卡夫卡作品的魅力或在于他的不可解读/随意解读。话说回来,文学解读本身就是件很无聊的事情,因为充满偏见,择其一的同时也否定了其他的可能性。看完已经是意志的伟大胜利了。
评分要给十二颗星。与《城堡》是同一个质地与灵魂,一条路的不同走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