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裏琳·約翰遜(Marilyn Johnson),專欄作傢。曾為《生活》等雜誌撰稿,並擔任過《君子》等雜誌的編輯,她的作品散見於這些雜誌和其他著名刊物。
瑪裏琳·約翰遜曾經為戴安娜王妃、傑奎琳·奧納西斯、伊莉莎白-泰勒、凱瑟琳·赫本、約翰尼·卡什、鮑伯·霍普和馬龍 白蘭度等著名人物撰寫訃告。很多讀者以閱讀她寫的訃告為樂,並評價說:“如果她可以給我寫上一段訃告,我即便現在死瞭,似乎也值得瞭。”甚至還打趣道:“我一定不能讓她比我先死,不然就找不到更適閤的人給我寫訃告瞭。”
作為一名為戴安娜王妃和馬龍·白蘭度撰寫過訃告的記者,瑪裏琳·約翰遜沉迷於訃告,沉迷於離開這個世界的人們的故事,醉心研究訃告為什麼會這樣吸引讀者。她每天在網上閱讀訃告,還拜訪瞭《紐約時報》的訃告版編輯,參加世界訃告作傢大會,她找齣瞭英語語言中最齣色的訃告,還前往各地細細品味瞭最刻薄和最有文化的訃告,偶爾還探訪瞭那些專門寫訃告的作者,像學者一樣鑽研各種訃告,並比較訃告之間的差異,在此基礎上寫成瞭這本描繪訃告中的傳統和文化的《先上訃告後上天堂》。
這本書妙趣橫生,令人莞爾。作者帶讀者去親身體驗訃告的曆史和那些直到他們消失纔會引起我們注意的、不同尋常的生命,從一個非常有趣的角度描述瞭人類最後的曆程——訃告——的曆史和習俗。
《先上讣告,后上天堂》是一本趣味性读本。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一群鸟热衷于讣告。他们撰写讣告追捧讣告收藏讣告,每年还开一次讣告迷世界大会。讣告俨然是一门学问,并且妙趣横生。每天太阳升起,他们守着各大报纸网站等待一个个时代的落幕,等待其他人的日落。还...
評分写作是一门手艺活,这话一点儿都没错。讣告写作在西方,是一个正儿八经的职业。欧美大点的报纸,都有专门讣闻版,不但有专职编辑,也有专职作者,后者还有全国性联谊会,每年都召开讣告写作年会,彼此沟通信息,共同预测下哪些大人物要挂掉,这跟别的版面编辑盘点年度大事没什...
評分和我原先以爲滿是悲傷沉鬱的訃告氣氛完全不同,和死亡相關居然也可以如此輕鬆有趣味的。 剛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不太明白爲什麽《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經濟學人》這樣的報刊的訃聞版會大受歡迎,後來明白了那些訃告實在是一篇篇精彩的人物傳記,尤其當喪主是普通人...
評分我承认当初买这本书是出于某种恶趣味——“先上讣告,后上天堂”,这样的书名会令许多人看一眼就避讳不迭,也会令像我这样的内心阴暗之人两眼发光。在银行大厅等候的时候翻开第一页,从此便欲罢不能地读下去。其实本书的行文并没有我所预期的那般黑暗歌特,当中也并没有涉及太...
評分最近读书比较挑剔,专挑一些自己空白知识点的书来读,看到这本《先上讣告后上天堂》很是好奇,拿起来读,就没再放下,很有趣的阅读。 关于讣闻,国内可借鉴的东西太少,据我所知,国内有讣闻版的报纸不多,而且没形成特色,也没有专业的讣闻作者,多为记者采写,太客...
迴歸到每一個“人”的關懷裏去,真正關注每一個生命,無論偉大或卑微。
评分這本書介紹瞭不少訃文作者的流派及一些訃文狂的故事,其中我十分喜歡把目光投去非大眾領域的喪主的訃文,以下這些頭銜單從聽起來已經十分有趣,其中不泛一些你也許不知道他,但他卻影響瞭你生活的人:「發明瞭貓沙的人」「火柴盒式小汽車的齣品人」「鹿體味劑的製作者」「凸版印刷曆史研究者」「海猴子領域的天纔」「培育齣三百六十七種土地豆的農民」……各種各樣的人物,投嚮瞭另一個未知領域有趣的一瞥,組織成人類生活的織錦,裏麵涉及的任何一個領域都可以抽取齣來寫一篇專題論文,這些人物刻畫與生活事件組成的訃文,保留著喪主的氣息,你也許沒聽過他的名字,但這些飽蘸深情的小塊文字裏,卻重塑瞭一個個深刻的形象。
评分有趣,“好的訃告如雪天冷冽純淨的空氣般醉人.....他們是死亡溫暖的讓渡給人間的産兒”。讀時也偶有這種感受,金句閃爍,作者也很幽默。翻譯的也不錯。
评分我終於有理想瞭 我要當一枚訃告作者
评分我的墓碑上會是怎樣的墓誌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