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丹比在离开哥伦比亚大学30年后又重新走进了课堂,和18岁的学生们一起,和他们读同样的书。对于那些被称作为西方文化堡垒的经典著作,作者又一次重新阅读。他的行为证明,即使在这样的后工业社会,人心仍然是倾向古典的。
Amazon.com
David Denby, New York city movie critic and journalist, entered Columbia University in 1991 to take the university's famous course in "Great Books." This is the course that, in preserving the notion of the western canon without apology to multiculturalists and feminists, has been an unlikely focus of America's culture war in recent years. Where other universities have caved in and revised or enlarged the canon, Columbia's course has remained intact. Denby's intention as a writer and protagonist in the culture war was to record the experience and the personal impact of the course. He has produced a cry from the heart in favor of the classic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relaying with infectious enthusiasm how literature touched his soul.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伟大的书》的译者后记 作者: 曹雅学 在这几个月的翻译过程中,我一直不断地想象着这本书的实际读者是谁,他们(中国读者们)为什么想读这本书,他们可以从这本书中期待什么。所以我想我有必要向读者简要地描述一下这本书。 如书名所提示的,这是一本关于“伟大的书”...
评分原文:http://www.xctsg.org/archives/48286 《伟大的书》我看的版本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的版本,副标题是:西方经典的当代阅读。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872142/ 。但译名更准确的应该是江苏人民出版社的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66762/ 副标题: 我与西方...
评分思想的萌芽、培养和发展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人在生活,无论是单独的个体还是以社群、社会的形式。 生活的概念是与生存的概念有本质的差别。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分别。我们的生存可能已经习惯于异化的方式,但生活并不一定愿意承担这样的扭曲。要命的问题是,我们不能确定我...
评分世界上还有多少这样的人啊? 在《书里书外的经济学》上看到作者关于此书的介绍,寥寥数语,但用词颇“狠”,盛赞不已。遂按图索骥百度了一下,结果查找到此书前言和译后记,单单就这两篇看得我热血沸腾,因为在现代媒体时代难以见到有如此高文化自觉性的作者了,便当即决定上当...
评分书本身就不用介绍了。 初看的时候,我很不喜欢书中字里行间的专栏味,就是拉拉扯扯,絮絮叨叨。不停地扯到自己的私事,扯到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儿子。让人觉得很烦。 而且作者对这些经典的赞颂让人觉得很没底气。说得严重地点,作者像个小丑,甚至老鸨,在苦口婆...
读了好多遍的书,中考完买的,对我影响挺大的
评分读了好多遍的书,中考完买的,对我影响挺大的
评分读了好多遍的书,中考完买的,对我影响挺大的
评分读了好多遍的书,中考完买的,对我影响挺大的
评分读了好多遍的书,中考完买的,对我影响挺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