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狄克森·卡尔 John Dickson Carr(1906-1977),美国宾州联合镇人,父亲是位律师。从高中时代起卡尔就为当地报纸写些运动故事,也尝试创作侦探小说和历史冒险小说。1920年代末卡尔远赴法国巴黎求学,他的第一本小说《夜行者》(It Walks By Night)在1929年出版。他曾经表示:「他们把我送去学校,希望将我教育成像我父亲一样的律师,但我只想写侦探小说。我指的不是那种旷世巨作之类的无聊东西,我的意思是我就是要写侦探小说。」
1931年他与一位英国女子结婚定居英国。在英国期间,卡尔除了创作推理小说外也活跃于广播界。他为BBC编写的推理广播剧“Appointment with Fear”是二次大战期间BBC非常受欢迎的招牌节目。美国军方因而破例让他免赴战场,留在BBC服务盟国人民。1965年卡尔离开英国,移居南卡罗来纳州格里维尔,在那里定居直到1977年过世。
卡尔曾获得美国推理小说界的最高荣耀──终身大师奖,并成为英国极具权威却也极端封闭的「推理俱乐部」成员(只有两名美国作家得以进入,另一位是派翠西亚.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卡尔擅长设计复杂的密谋,生动营造出超自然的诡异氛围,让人有置身其中之感。他书中的人物常在不可思议的情况下消失无踪,或是在密室身亡,而他总能揭开各种诡计,提出合理的解答。他毕生写了约80本小说,创造出各种「不可能的犯罪」,为他赢得「密室之王」的美誉。著名的推理小说家兼评论家埃德蒙.克里斯宾(Edmund Crispin)就推崇他:「论手法之精微高妙和气氛的营造技巧,他确可跻身英语系国家继爱伦坡之后三、四位最伟大的推理小说作家之列。」
特里太太店里的巧克力被人下了毒,一名孩童不幸丧生。愤怒的村人纷纷指控贝勒加宅第的玛乔莉.韦尔斯小姐是凶手,然而却苦无证据;警方虽然有所怀疑,也只能按兵不动。案情胶着了四个月之久,心疼外甥女清白受侮的富商马库斯.切斯尼决定自力救济。他策划了一出只有两名演员的短剧——他自己,还有一名全身包裹密实的神秘客——企图在戏中呈现下毒真凶如何在特里太太店里掩人耳目调换巧克力盒的手法。当戏落幕,神秘客后脑勺遭受重击不醒人事;几分钟后,在戏中吞下一颗绿胶囊的富商也中毒身亡。第二名受害者出现了,案发时身为观众的玛乔莉.韦尔斯小姐再度难逃众人质疑。这是一宗连续杀人案件吗?这是一宗处心积虑争夺大批遗产的家族内讧吗?聪明美丽的少女真是蛇蝎美人吗?谁能拨开这弥漫四个月不久的团团谜雾?
65页:。。。在这幅画中,哈丁孩子气的魅力撒播其暴政于一聪明而令人崇拜的女人身上。。。 163页:。。。艾略特认为一非常敏锐的头脑已听见诊断,并立刻翻译,即使是在恐惧中。。。 177页:。。。男性毒杀者的虚荣心在他宰制女性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刁筱华你这个骗稿费的...
评分连续读了两篇毒杀类侦探小说,上一本是安东尼伯克莱的”毒巧克力命案”,接下来就是卡尔的这本”绿胶囊之谜“。两部小说都是关于毒杀的,而且当中都出现了下了毒的巧克力,以至于我差点把这两部小说的名字弄混了。当然抛开使用相同的毒物载体这一共同点,”毒巧克力命案“和”绿...
评分我第一次阅读卡尔的作品,他果然没有让我失望。诡计的的确确是一流的,想法也很新颖,布局也很完美,只可惜有一点很可惜,就是线索还是给得不够公平,在最后解答篇才给出,这不得不说是一点小小的缺憾,但是还是没有影响到我对这部作品的喜爱,因为这个不可能犯罪的诡计实...
评分慕名而来,失望而归。又是一部编制技巧的小说。 其实,通常所说的环环相扣,构思精巧,通俗讲就是太假了。当你阅读时仿佛在看一出舞台剧,隔离感之大如同海峡两岸--就知道是假的,夸张的,闭门造车出来的。 单就此小说设计的犯罪情景来说,还是有独到之处。
评分我第一次阅读卡尔的作品,他果然没有让我失望。诡计的的确确是一流的,想法也很新颖,布局也很完美,只可惜有一点,就是线索还是给得不够公平,在最后解答篇才给出,这不得不说是一点小小的缺憾,但是还是没有影响到我对这部作品的喜爱,因为这个不可能犯罪的诡计实在太符合...
一桩发生于标准环境下的近似不可能犯罪。尽管菲尔博士在最后洋洋洒洒开讲毒杀讲义,但毒杀似乎并不是案件核心。案件本身就充满了各种误导,即使你的亲眼所见也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奇妙的光影梦工厂在此作终于成为了诡计的一部分。而菲尔博士的破案过程则仿佛波洛灵魂附体。
评分JDC的毒杀虽说构思不错,但也秉承了一贯的漏洞风格。念及其中一篇毒杀的讲义写的不错,姑且四星。另:此书翻译拙劣。
评分翻译奇差无比 我要哭了
评分首先,同样是吉版,这套先出的卡尔装帧并没有《女郎她死了》那套那么好,整本书也没有一个注释,编辑有点偷懒,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个并没有关系,反正不会入手。本书依然不是卡尔擅长的哥特风不可能犯罪,而是围绕心理层面的谜团,从游戏的角度入手来进行解答。古典推理的17+3模式在本书中有很好的体现,但前17章也并不是无聊,透过贯穿整本书的十个问题,使整个剧情非常有逻辑性。但是卡尔的文笔确实是不好,常常会借着基甸博士的口来说些节外生枝的话,但也不是水,就是读不惯。身为美国人的卡尔,文笔英伦腔很重,对我来说这并不是融合,而是有点不伦不类。尽管说了这么多不好的话,本书依然要给4分。看到现在,卡尔的书除了《阿拉伯》,就是这本书最值得看。前者因为叙事结构,后者因为心理探究。至于其他的所谓神作,至少我是不喜欢。
评分JDC的毒杀虽说构思不错,但也秉承了一贯的漏洞风格。念及其中一篇毒杀的讲义写的不错,姑且四星。另:此书翻译拙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