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智,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华盛顿大学博士。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历史系教授,1991年晋升“超级教授”,2004年荣休。中国研究中心创办主任(1986-1995年)。《近代中国》季刊(Modern China)创办编辑(1975年至今)。中国人民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主要学术兴趣为明清以来社会史、经济史和法律史。主要著作有:《法律、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中国研究的规范认识危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等。
《The Peasant Economy and Social Change in North China》 这本书获得了“亚洲研究学会列文森奖”。首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资料的运用,作者从资料中发觉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和价值,并将之提炼和系统化,使之能为己所用,显然,要做到这一点是需要经过系统的...
评分主要学习黄的方法论,从个案33个村庄的调查,提升为7个类型化的存在,以概况相对普遍的结论,确实值得学习,同时,看过黄对《惯调》的分析,也可以理解为何杜赞奇选取了2省2县6村的原因,资料的详实,以及黄的分析,同时,也相对概括了当时华北村落的一般类型(按照黄的...
评分 评分 评分对黄宗智慕名已久,这本书对我们理解小农经济为何无法发展出资本主义是有帮助的。 作者要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为何中国不能像英国一样,通过农民无产化,走向工业革命?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作者进行了资料研究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小农经济一直在...
翔实的研究,严密的论证,综合各个理论流派,并根据华北平原的情况推出新的理论。黄老师的书是我追随的榜样啊!
评分黄宗智问题意识和他回应的人似有些不同。除回应(或其实是拒绝这一命题)中国农业为何无法自主演化出资本主义,他还想解释共产革命的动员策略和农村工作是建立在怎样(无资本主义且停滞的)农村基础上;除了测试和修正理性农民、社会语境(伦理经济)和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还想将人口作为几乎与生产力和生产/阶级关系同等重要的因素加入到分析中。黄用内卷化回应和反驳伊懋可高水平均衡陷阱的两个要点:缺少剩余和缺乏技术变化。剩余是在高强度人口压力、缺少土地和足够灌溉、社会分化为有地者和少地无地者(依赖家庭少量土地和雇工过活)情况下,依靠高强度劳力投入而得,且迅速被投入无生产力的囤地和消费中;人口压力和阶级分化造就大量贫困剩余劳力,减少节约劳动技术进步的空间;外来资本主义也要依附于这一体系生产原料;形成地主贫农等阶层。
评分翔实的研究,严密的论证,综合各个理论流派,并根据华北平原的情况推出新的理论。黄老师的书是我追随的榜样啊!
评分翔实的研究,严密的论证,综合各个理论流派,并根据华北平原的情况推出新的理论。黄老师的书是我追随的榜样啊!
评分四年后再看英文版,真是不断感慨,黄老师是楷模中的楷模,此书是典范中的典范,得掰开了,揉碎了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