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沐泽
旅行者、职业媒体人。(微博:@某个旅人23号 )
八零后,生于北京,23岁之前从未走出京城,安心于自我小小世界。研究生期间因交换项目在台北生活两个月,才第一次发现世界原来如此不同,旅行生涯遂始于这场意外而一发不可收。后旅居英国,周游欧洲大陆。回国后工作于英国路透社 ,拥有一张漂亮的名片,奔忙于 都市丛林,在三十岁来临之前,突然意识到看似美满的生活若有所失。于是,带着疑问,追随内心,辞职上路。
16岁,我们向往远方
18岁,我们离开家
22岁,我们想找份好工作
25岁,我们涨了工资,渴望升职
29岁,我们计划买房买车,生活日趋圆满,心中却多了个缺口
30岁,再不远行,我们只会没区别地老去
奔三青年李沐泽,离开路透社,历时304天,穿越15国。印度的风太热,伊朗 的水太涩,在以色列阅读最深的文明,在尼泊尔触摸最高的天空,从恒河到尼罗河,从1世纪到21世纪,从喜马拉雅到死海,经过之后,总会带走点什么。
没有师父,没有白马,但每个人都要有一场西行。
丢失了行囊,却带回真的我,然后明白,柴米油盐是不同的诗意与远方。
时下,旅行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正在泛滥的概念。都市人定期在区域间的流动也渐渐成为一种常态。人们忙着利用有限而集中的假期时间匆匆把足迹留在异地,去知名的景点拍照片、买纪念品,然后再拍照片。用这种方式似乎可以纪念什么。 你可以把这样的大多数人定义为旅行者吗?他们只...
评分再次看到旅行的时候,总有种默默的伤感,为了那些去过的或者没有去过的地方。最初开始旅行的时候,那是有时间没钱的日子,总觉得外地比自己身边的地方要好玩,有看头。去一个地方,总会去看看当地的风景名胜,或者古迹表演,一切都是那样的新奇,一切都是那样的理所当...
评分旅行文学的书看了不少,所有的作者都会在前言中说明自己出行的原因,而且也大都相同。书中的风景人情自然也看了不少,甚至可以说是熟稔了。我们看这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足不出户神游世界,还是为了给自己的出走积攒动力?如果是前者,倒也无妨,但我觉得国家地理的高清大图可...
评分旅行文学的书看了不少,所有的作者都会在前言中说明自己出行的原因,而且也大都相同。书中的风景人情自然也看了不少,甚至可以说是熟稔了。我们看这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足不出户神游世界,还是为了给自己的出走积攒动力?如果是前者,倒也无妨,但我觉得国家地理的高清大图可...
评分在从珠海回长沙的动卧上看完了这本书,完成了从秋天到冬天的跨越。很多年不看畅销榜上关于游记的书了,因为大部分矫情又做作,三分的故事非要抒出十分的情,一个人矫情非要弄得社会庸俗。这本书不太一样,所以我好像很轻松地看完了。 生活方式没有高低之分,区别在于选择与承担...
谢谢@四分之三 送书。一样的年纪,书中不少对于城市生活的反思,很坦诚,30岁之前,反思自己成为生命最重要的内容。23同学的勇气和幸运在于,他有这么多的时间和旅途来反思。其实人生从本质上也是一样的,偶然相伴,本质上却是,自己孤独的在路上。最喜欢印度以及尾声那几篇。
评分书店两个小时囫囵吞枣地读完,跟大部分旅行书籍一样,不推荐,但也不是特别的烂。
评分心动了就马上去,7.8去吧,坚持!
评分出发的时候应该没想到会变成一本书,所以排版都还是微博体。所谓文化人旅游与非文化人旅游,非文化人就是今天去了哪吃了什么隔壁房间旅客发生了什么破事,文化人就是看到什么风景想起了什么书哪句话哪首歌,想起了自己曾经发生的事。作者的文字我很喜欢,鲜有吐槽,最多的是自省,沿途都在关注自己内心发生的变化(当然,变没变只有他自己知道)。旅行就该是这样,只与路上的自己有关,走过便已经远离,更不要说我们这些看客了,那始终是别人的旅行,心动,就自己上路吧。
评分出发的时候应该没想到会变成一本书,所以排版都还是微博体。所谓文化人旅游与非文化人旅游,非文化人就是今天去了哪吃了什么隔壁房间旅客发生了什么破事,文化人就是看到什么风景想起了什么书哪句话哪首歌,想起了自己曾经发生的事。作者的文字我很喜欢,鲜有吐槽,最多的是自省,沿途都在关注自己内心发生的变化(当然,变没变只有他自己知道)。旅行就该是这样,只与路上的自己有关,走过便已经远离,更不要说我们这些看客了,那始终是别人的旅行,心动,就自己上路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