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沐澤
旅行者、職業媒體人。(微博:@某個旅人23號 )
八零後,生於北京,23歲之前從未走齣京城,安心於自我小小世界。研究生期間因交換項目在颱北生活兩個月,纔第一次發現世界原來如此不同,旅行生涯遂始於這場意外而一發不可收。後旅居英國,周遊歐洲大陸。迴國後工作於英國路透社 ,擁有一張漂亮的名片,奔忙於 都市叢林,在三十歲來臨之前,突然意識到看似美滿的生活若有所失。於是,帶著疑問,追隨內心,辭職上路。
16歲,我們嚮往遠方
18歲,我們離開傢
22歲,我們想找份好工作
25歲,我們漲瞭工資,渴望升職
29歲,我們計劃買房買車,生活日趨圓滿,心中卻多瞭個缺口
30歲,再不遠行,我們隻會沒區彆地老去
奔三青年李沐澤,離開路透社,曆時304天,穿越15國。印度的風太熱,伊朗 的水太澀,在以色列閱讀最深的文明,在尼泊爾觸摸最高的天空,從恒河到尼羅河,從1世紀到21世紀,從喜馬拉雅到死海,經過之後,總會帶走點什麼。
沒有師父,沒有白馬,但每個人都要有一場西行。
丟失瞭行囊,卻帶迴真的我,然後明白,柴米油鹽是不同的詩意與遠方。
时下,旅行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正在泛滥的概念。都市人定期在区域间的流动也渐渐成为一种常态。人们忙着利用有限而集中的假期时间匆匆把足迹留在异地,去知名的景点拍照片、买纪念品,然后再拍照片。用这种方式似乎可以纪念什么。 你可以把这样的大多数人定义为旅行者吗?他们只...
評分旅行文学的书看了不少,所有的作者都会在前言中说明自己出行的原因,而且也大都相同。书中的风景人情自然也看了不少,甚至可以说是熟稔了。我们看这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足不出户神游世界,还是为了给自己的出走积攒动力?如果是前者,倒也无妨,但我觉得国家地理的高清大图可...
評分时下,旅行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正在泛滥的概念。都市人定期在区域间的流动也渐渐成为一种常态。人们忙着利用有限而集中的假期时间匆匆把足迹留在异地,去知名的景点拍照片、买纪念品,然后再拍照片。用这种方式似乎可以纪念什么。 你可以把这样的大多数人定义为旅行者吗?他们只...
評分最近常想给自己放一个长假,出去旅游一下,或者出于走一走,看着自己的这些心愿一个个地变得很小,即使再渺小也难以实现,不禁黯然神伤。其实自己与这些书上的人有什么区别呢,论得到的成就咱们比不过人家已经工作的年限,论年龄其实也差不了多少,但是如果论魄力那就完全败下...
評分再次看到旅行的时候,总有种默默的伤感,为了那些去过的或者没有去过的地方。最初开始旅行的时候,那是有时间没钱的日子,总觉得外地比自己身边的地方要好玩,有看头。去一个地方,总会去看看当地的风景名胜,或者古迹表演,一切都是那样的新奇,一切都是那样的理所当...
謝謝@四分之三 送書。一樣的年紀,書中不少對於城市生活的反思,很坦誠,30歲之前,反思自己成為生命最重要的內容。23同學的勇氣和幸運在於,他有這麼多的時間和旅途來反思。其實人生從本質上也是一樣的,偶然相伴,本質上卻是,自己孤獨的在路上。最喜歡印度以及尾聲那幾篇。
评分齣發的時候應該沒想到會變成一本書,所以排版都還是微博體。所謂文化人旅遊與非文化人旅遊,非文化人就是今天去瞭哪吃瞭什麼隔壁房間旅客發生瞭什麼破事,文化人就是看到什麼風景想起瞭什麼書哪句話哪首歌,想起瞭自己曾經發生的事。作者的文字我很喜歡,鮮有吐槽,最多的是自省,沿途都在關注自己內心發生的變化(當然,變沒變隻有他自己知道)。旅行就該是這樣,隻與路上的自己有關,走過便已經遠離,更不要說我們這些看客瞭,那始終是彆人的旅行,心動,就自己上路吧。
评分作者用自己的經曆詮釋work hard play hard
评分不錯的關於旅行的書。
评分有思考有誠意的旅行筆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