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受德国文艺理论影响,采用精神分析方法辨析鲁迅之思想性格,并由精神人格进而解读其作品的评论体系。不因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巨匠而虚美,也不因热爱鲁迅而饰非,本着求真的目的,是其所是,非其是非,保有批评家可贵的风骨。
许是灯下黑的缘故,读了《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总以为《鲁迅批判》一书也读过了,实则没有。薄薄的一册,半天便读完了。比起鲁迅学评论家,李长之笔下鲁迅是文艺的诗人也是思想的战士,是不通世故的也是全无心机的。若将此书与周海婴对鲁迅的回忆合读,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
评分回忆第一次读李长之的书,那本书又薄又小,收获到的快乐却是沉甸有质感的。那书叫《孔子的故事》,最喜李长之充满人情味的《论语》译文。每一次遣词造句都蕴涵生命,仿佛孔仲尼这老人家就在面前苦口婆心对子路对颜回说这说那;每一个标点符号仿佛有韵律般跃动,仿佛既能...
评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鲁迅都是灰色的、冷峻的。他予旧社会以深刻的批判,予国民劣根性以无情的嘲讽。但是在李长之笔下,鲁迅有了鲜活的亮色。他一反人们所塑造的伟人形象,从鲁迅的生活环境、鲁迅精神进展的阶段及其作品等方面对鲁迅重新进行了一番审视。 第一部分,作者从...
评分将李长之先生这一阶段的鲁迅研究放置于动态的历史,《鲁迅批判》兼备草创之功和批评之勇,有时觉得长之先生的文字甚至习得了鲁迅的作风,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做论文也像是作文章。 其实相比深化了对鲁迅的认识,不如说本文让人更加了解了长之先生。他重视哲思,认为纯粹的艺术要...
评分1.按今天的眼光看,编辑们说的什么精神分析真是没什么新鲜的。从一个作家的性格、情绪入手去分析一个作家的作品早已司空见惯。 2.其实作者从不吝惜对鲁迅的赞扬,而且往往赞扬得有些肉麻:“多么词义正大(P70)”“战士的鲁迅,也有他的时代价值!(P162)”这让我觉得他为这...
从鲁迅的性格、作品、时代背景来梳理其思想的成长过程,此书于鲁迅生前出版,鲁迅本人还看过稿件,名为批判,其实赞扬的较多,作者本人后来倒是因此书经受过不公正的批判。
评分25岁能写出这么大气的批评,布局、眼光都很厉害。虽然分析方法多少有失偏颇,但李先生总结出的鲁迅精神,基本就是现代对鲁迅的印象,只是他写的更像是“诗人”,后世更像“战士”。按书中的说法,后代的理解反而矮化了鲁迅的价值,因为他是“思想的战士”,而非“战斗的思想”。再想起李先生后来因“批判”二字受的苦,更是唏嘘!9-10,9.20读毕。
评分#读完鲁迅全集再来读此书,觉得很有意思。对某些观点持保留态度,但是当年的少年有如此独立之思想,可敬可叹。我们反倒不及当年的年轻人啊。这位少年的笔触也很像鲁迅的。“他给人的是鼓励,是勇气,是不妥协的反抗的韧性,所以我认为他是健康的。”
评分#读完鲁迅全集再来读此书,觉得很有意思。对某些观点持保留态度,但是当年的少年有如此独立之思想,可敬可叹。我们反倒不及当年的年轻人啊。这位少年的笔触也很像鲁迅的。“他给人的是鼓励,是勇气,是不妥协的反抗的韧性,所以我认为他是健康的。”
评分作者对鲁迅的人格分析有余而风格分析不足: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对先生性情的分析生动、细腻而准确;但在分析先生艺术风格时显得零碎和粗浅,且主观性过于浓厚。此外,作者的有些观点还有待商榷,诸如:把鲁迅界定为诗人和战士而非思想家,以及认为先生的思想根基是生物性的“人之为生存”等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