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著名女作家,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作家与女性主义文学先锋之一。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知名文学组织“布鲁姆茨伯里”的组织者之一。其代表作包括:小说《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海浪》以及非虚构作品、女性主义文学宣言《一间自己的房间》等
故事始于十六世纪伊丽莎白时代,终于一九二八年伍尔夫搁笔的“现时”,历时四百年。奥兰多先是一位天真无邪的贵族美少年,因深受伊丽莎白女王宠幸而入宫廷。詹姆斯王登基后,大霜冻降临,奥兰多偶遇一位俄罗斯公主,坠入情网,结果失恋亦失宠,隐居乡间大宅。奥兰多从小迷恋文学和诗歌,莎士比亚的身影令他难以忘怀,设法与小有名气的诗人格林相识,不料又受戏弄,加之不堪忍受罗马尼亚女大公的纠缠,遂请缨出使土耳其。在君士坦丁堡的一场大火之后,奥兰多变为女子,离开官场,混迹于吉普赛人之间。再后返回英国,成为上流社会的贵妇,结识一批当时著名文人。进入维多利亚时代,为了继续写作,奥兰多只能与时代精神妥协,并嫁给了一位海船长。到故事结尾,奥兰多已是二十世纪的获奖诗人,回到那贯穿全书、象征传统的大宅,来到大橡树下,回顾她对文学和诗歌的永恒的追求。
这本书两年前就放在书架上了 还有伍尔芙其他的小说 早就在那儿了 却一直没有去读 我甚至反省过自己对伍尔芙本身的兴趣 超过了她的书 这是不对的 现在我开始读这本书 昨天我看它看到了清晨 这是少有的现象 更何况是这样一本奇特的书 它放在那里 本身就是一个悬念
评分伍尔夫写完奥兰多之后对朋友说,她担心这部小说既不够轻松又不够严肃,没什么好下场;又说当初自己如何心醉神迷地将其一气呵成。写小说的人容易有这样的患得患失,但事实证明,只要是真的好小说,无论用什么风格,都会成为一种备受赞誉的风格。 这无疑又是伍尔夫惯用的...
评分那颗悬挂在大屋天花板下被奥兰多劈开的摩尔人头颅, 领我进入了伍尔芙-奥兰多的地域。 从书屋里补课得来的关于唐吉柯德里的背景摩尔人信息, 促使我买下奥兰多。 本以为伍尔芙会带给我更多关于摩尔人的故事, 却只收获了一颗人头而已。 看来还是我太浅薄,看了一页就想...
评分点① 沉睡变成女人后,坐船过程中 心理变化。 ② 坐船回到英国后,英国的变化。 ③ 回到庄园后: 中间过去多久?( 好吧 我知道Woolf根本没在在乎这个。。) 随从更换了?(思想还挺开放的。。) P265 没有人现出瞬间的疑惑。...
开年第一本。“拒绝,然后让步,多令人开心啊;追求,然后征服,多有威严啊;观察,然后探究,多崇高啊。”简直是孔子的语言。好像乘小舟梭过铺着玫瑰的河。都是从一个主体的角度横跨好几段历史,可比《生死疲劳》高明多了,时间跨度也大多了~
评分她是游走在性别模糊边缘的人,具备波伏娃所说的双性气质,同样永生设定,想起波伏娃《人都是要死的》,不喜波伏娃着墨历史掉书袋,更爱伍尔夫从容淡定,跨越四百年历史,纵然历经世事万千,世界不因她有丝毫改变,在外颠沛流离,回到家,惊于家中摆设仍是最初的样子,提起笔,世界回归本真,一切照旧。
评分赶在七月份电影上映之前拜读这篇献给Vita的旷世情书,比起说是跨越四百年的生命旅程,在我的理解中更像是是平行时空设定下在多个时间点的切入,但又是连贯而一气呵成的。伍尔夫的文字是那么美好,她的每个文字都能触发联想,是飘渺烟雾中一触即逝的意象,不敢去触碰,译者是懂伍尔夫的人,而我,还在去理解她的半途。
评分四星半;一封写给文学的情书,跟随文字上天入地神游,一气呵成读完,体会何谓永恒的光阴,用文字构筑的心灵时间和物理时间的对抗,既绵延无涯又转瞬即逝的生命,在盈盈欲滴的岁月水珠里容纳进宇宙,无限往生,微观的相对论;几个世纪如白驹过隙,世界万象与风物变幻,政权更迭与故人新朋,统统在时间的网格里死生同状;伍尔夫文笔技巧高超,每个时空转换虽突如其来,依然能自然承接,读得非常顺畅,很有阅读快感,读时各种脑补场景;翻译也很好,用词典雅精准,词汇丰富,能撑起煌煌结构;不理解某些人的贬低。
评分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