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土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乡土 小说 文学 中国 青岛出版社 社会 中国农村 文化
发表于2024-12-31
后土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4
写鲁南苏北的不多,但还是不够味,不够劲
评分写鲁南苏北的不多,但还是不够味,不够劲
评分想看看苏北的气息,没感觉到,只是节奏好赶的感觉。
评分写鲁南苏北的不多,但还是不够味,不够劲
评分写鲁南苏北的不多,但还是不够味,不够劲
叶炜,本名刘业伟。1977年出生。枣庄山亭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在读博士。鲁迅文学院第十八届高研班、首届青年作家英语班学员。
出版长篇小说《富矿》以及文学专著《叶圣陶家族的文脉传奇》等著作10余部。在《作家》、《小说月报》等各类文学期刊发表长中短篇小说及其他文字200余万。获紫金山文学奖等多个奖项。曾率中国作协青年作家代表团访美,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青年项目的交流。
《后土》用饱蘸深情的细腻笔触,通过精心锤炼的乡土语言、强烈冲突的故事情节、生动真实的细节描写,再现了改革开放以后当代中国农村、农民的沧桑巨变,塑造了一批有信仰、有追求、敢爱敢恨、勇于担当的新时代农民群体形象,展现了他们为实现自己的财富梦、公平梦、幸福梦而苦苦奋斗的艰辛历程。
《后土》在勾勒中国乡村世界近三十年来自然情态和政治生态变革的基础上,透过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巨大变化,直面农业现代化冲击下农村的情感、人伦和精神蜕变,还原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土地信仰和图腾崇拜,氤氲着乡土中国的百年乡愁,对于重构当代乡土中国文明与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后土》以广阔的现实主义视野,既真实展现了社会转型期农村日常生活的“常”与“变”,又表现了农民的伦理道德和生存状态,体现出作者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在艺术上,《后土》以二十四节气来谋篇布局,叙事结构浑然圆融,自如运用方言俗语,乡土气息浓郁。
——《文艺报》
叶炜是一个写作的多面手,既写诗歌、小说,还写评论。在现在的文坛上,越来越多的青年作家在拓展自己的写作面,有一种“作家学者化”的趋势。这样的作家往往具备自觉的文学观念,如果能够持续地进行探索,他们的写作体量会非常庞大,从一个“作家”逐渐成为真正的“文学家”。
——中国作家网
作家的创作,归根结底是一次又一次的精神还乡。《富矿》是如此,《后土》更是如此。与我的所有农村题材的书写一样,这部小说呈现的依然是我所熟知的生活在家乡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因此,在小说中,他们的念想和追求,他们的命运和遭遇,他们的生活和情绪,都是具体可感的,都是浸染着我生命的体温的。
——《作家》杂志“创作谈”
《后土》这部作品是叶炜继《富矿》之后的又一部长篇作品,也是我们徐州市的精品力作。现在的农村确实是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旧的文化没有了,过去的宗祠文化,靠宗祠的纽带关系割裂了,找不到价值观念了。怎样深刻的挖掘这些,是作家们要思考的问题。希望叶炜在这方面深刻挖掘一下,写出像《白鹿原》那样的作品出来。
——《都市晨报》
专家皆对叶炜一直致力于乡村题材的书写给予了赞赏,他们由这部崭新的《后土》谈到了赵树理的“山药蛋派”,谈到了路遥《人生》里那个令人难忘的农村青年高加林,谈到了阎连科小说的苦难叙事,谈到了陈忠实《白鹿原》的宏大叙事,谈到了梁鸿《出梁庄记》对当下农民命运的书写……比照映对当中,有批评与荐言有期待与厚望,徐放鸣教授更是在现场送上寄语:“叶炜要有更高的努力,要向着成为大文学家的方向努力。”
——《徐州日报》
小说涉及到了乡村的现代化,建构了乡村和都市的二元对立和融合,是一部有自己思考的长篇力作。小说既写出了农村状况的复杂,又成功塑造了若干立体的农村人物形象。塑造人物与乡村淳朴的人情交织着写,写出了每个人物背后的故事,使得人物的性格变得立体。小说主题具有双重性,这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后土》是一幅意味深长的鲁南乡村风情画卷,写到了鲁南苏北地区的乡风乡情,文化和人文景观贯穿作品始终。
《后土》取材于苏北鲁南一个小山村,作家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大背景下,以广阔的现实主义视野、“密实流水式”的叙写方式,从“传统与现代”、“裂变与转型”、“守旧与创新”三组对立统一的审美范畴出发,既冷静真诚地审视、展现社会转型期农村日常生活的“常”与“变”,又指向社会伦理道德、人的生存状态这个深邃的文化哲学命题,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审美批判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
——网易读书
叶炜对这部作品倾注了很多心血。叶炜既写评论,又搞研究,还有创作。这部作品和以前他比较快的作品相比,很不一样,磨了十年,反应出这些年来叶炜的进步。
——凤凰网
小说对当下农民心态的剖析很见功力。小说在细节描写上也是很下功夫的。小说的叙事简洁生动,描写都很贴近农村的现实生活,生动地描摹出了鲁南苏北农村的生活场景。
总起来说,这个小说的文学性和故事性都比较强,语言很扎实。
——风起中文网
小说以二十四节气来谋篇布局,叙事结构浑然圆融,广泛运用方言俗语,细腻描摹乡风乡俗,乡土气息十分浓郁,在勾勒中国乡村世界近三十年来自然情态和政治生态变革的基础上,透过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巨大变化,直面农业现代化冲击下农村的情感、人伦和精神蜕变,还原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土地信仰和图腾崇拜,氤氲着乡土中国的百年乡愁,对于重构当代乡土中国文明与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是一部创作较为成功的乡土题材长篇小说。
——上海大学文学院网
《后土》是叶炜创作的“山乡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富矿》为中国作协2007年重点扶持作品。《后土》为江苏省作协2009年重点扶持作品(原名《山乡CEO》),作品从2003年开始创作,2013年定稿,作品共计30万字,单行本由青岛出版社出版。该作品前后创作、修改历时10年,可谓十年磨一剑。
——江苏师范大学网
专家评论:
叶炜写作面比较宽。叶炜2010年出版的一部小说《山西煤老板:黑金帝国的陨落》在网上小说点击阅读量已经达到了一千多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叶炜并不是不能写当下流行的小说。叶炜《后土》用很平静的语言,不是很强烈的故事来表现农村,他是有他的选择,他并非不能写那些表现很强烈的东西。所以从这一点看,叶炜的写作宽度还是很广的。包括叶炜写作的理论文章,小说创作和评论研究,所有的种种都说明叶炜的宽度是很高的。70后作家能有这样的宽度,是很难能可贵的。
在《后土》中,叶炜以民间信仰土地爷,作为精神支撑表现传统文化的东西,这和其他的现实主义小说区别开来。作者在表现了自我的东西同时也达到了一定的宽度。既表现了农村也表现了城市。
——储福金(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叶炜和其他作家的不同。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可能有些人是个诗人、是个小说家,可能是一个各种文体都擅长的作家,那么,作家再往上走是什么,我们称他为文学家。文学家的标志是有自己的观念,有自己的自觉的文学理想,能够开一代文风,并且不仅在文学的层面,而且在人类的层面上留下很深的印象,我觉得虽然叶炜还没有完全达到这个程度,但是在众多的青年作家当中,他是在向这个方向努力的,叶炜已经有了这样一个气象,他是有自己的自觉追求的。
关于《后土》这部作品。我曾经参加过叶炜长篇小说《富矿》在北京召开的研讨会,很多作家对《富矿》有很高的评价。从我的比较看,我觉得《后土》比《富矿》要好,要有高度。首先看是气象不一样。每一部作品在刚一打开的时候就有一个调子,《后土》的开头很大气,给人的感觉是不急不躁很沉重,气象就很好。相对比较的话,《富矿》有点急。刚一读到《后土》第一句我就感觉,叶炜这次放开了。
刚才储福金谈到,叶炜的写作面很宽。叶炜在创作的同时,还搞学术研究和文学评论。我相信,只要叶炜沿着自己的路子走下去,等到他有了足够的体量和能量,文学史就会绕不过他。——汪政(著名评论家)
《后土》很厚。
这部作品叶炜花费了十年。在这十年当中,作家的思想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境界提升了多少,在改动的时候是很难融进去的。这部作品2003年已经写出了初稿,已经定型,在写的时候怎样加入个人的思想观念境界,这个对于作家是一个考验。在这十年当中,物质变化很快,其实精神变化也很快。十年前对一个事情是个什么看法,十年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到十年后要是把这个事情加进去是相当难的。叶炜是一个写作的多面手,写作面很宽,创作、研究、评论各方面都做出了自己成绩的,气象很大,这个有好处。同时也要需要自己衡量,因为学术研究和评论可能会占去专心创作,闷头创作的时间。
——范小青(著名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
我个人认为,首先叶炜是敏感的。在这样一个时代,他抓住了这样一个非常热点的敏感话题——土地问题。土地问题毫无疑问是三农的核心问题,围绕土地问题诞生的三农问题,到今天为止不能不再引起关注,尤其是作家。作家对土地问题关注还是太少,当然我们江苏作家的关注还是比较多的,比如赵本夫等。
第二,无疑叶炜是有才华的。我一直强调对于作家而言,才华是基本的,但关键是才华用在什么地方。在《后土》中叶炜的才华表现是非常充沛的,酣畅淋漓的,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年轻作家借鉴和效法的,一个作家的才华体现在对语言的驾驭和对问题穿透力的认识上,这一点非常可贵。
第三点,对中国的农村,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而言,不能不产生忧患。在现代作家中,没有哪一个作家像鲁迅那样忧患、嫉恶如仇,像鲁迅那样富有诗意。所以在这里我们提三个问题,在鲁迅和赵树理之间,在正规的文学杂志和《故事会》之间,在一个以作家为名号的头衔之下和一个农村拉呱村妇村夫之间有什么区别这三个问题。在这里我谈一下,作家的倾向性。首先所有的作家都应该有倾向性。第二文学的倾向性应该移植在作品当中,第三作家的倾向性到底该给谁。叶炜的《后土》对这些已经有所体现。
——田崇雪(江苏师范大学教授)
《后土》是反映九十年代以来乡村面貌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小说,它对当今农村村级政权的运作情况和种种世相、问题的描绘是具体的,也是发人深省的。
——疏延祥(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
叶炜的《后土》是有看点的。首先是切入生活的角度方面明显和当下的乡土小说相比,能看出他的特殊性。90年代以来中国乡村变化很大,改革开放,农民进城打工,而叶炜的小说所写是改革开放后农民还没有进城打工,这一段时间。选择这个点还是比较特殊的。
第二个特殊是叶炜看待生活的角度,在我之前看过的小说,作家的角度大多完全是下层,描写农民和农村干部之间的矛盾,比如阎连科等,就善于写苦难,写激烈的矛盾。而叶炜《后土》的特殊性是对乡村干部的描写褒贬都有,同之前作家所写的那样完全肯定和完全否定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对小说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
小说在艺术上的特点,用节气来架构,很自然,也不简单是时间,实际上是反应民间的中国本土的方式来理解中国,叶炜将景物描写以及人物心态同节气连在一块,很自然,也独具匠心。
——张卫中(江苏师范大学教授)
继长篇小说《富矿》引起广泛好评之后,叶炜十年磨一剑,又发表内容厚重扎实的长篇小说《后土》,在其农村题材小说的书写上迈上新的台阶。从描写内容来看,对80年代至今的苏北鲁南乡村生活的展现尽可能包罗万象,详尽完备:重大的历史背景材料包括农村推行承包制、农民外出务工潮、98特大洪水、全球经济不景气,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2006年废止农业税等。具体的乡村生活描写则包括:村支书称霸一方,纵容其子女伤人,造成冤案不得伸张;农村混乱随意的男女关系、婚外情、四川媳妇、私生子、乱伦、小学老师性侵学生、进城打工的女青年的堕落,进城上大学的男青年看到的大学乱象(招妓),还有反腐败(村支部书记王远的贪污腐败)、超生、农村人“在主”(信仰基督教)等等新老问题。尽管小说没有明确的时间交代,但显示出颇为明显的时代痕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明显,张扬的是一种正能量,结尾处亦留有光明的前景。从这个意义上说,此农村题材长篇小说有着其独有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需要提出的是,《后土》关于地域文化的自觉表达。段落章节的设置,以惊蛰为序曲,分别以二十四节气名称为二十四卷题名,最后以惊蛰作尾声。以二十四节气的变换来结构全文,此创意是全文的亮点,不仅是带出时间的前后顺序,而且将节令的变化与农人的生产劳作、日常作息融汇于一体,既体现了乡村生活的节令时序,也体现出着浓郁的乡土文化意蕴。此外,不时插入的歌声和童谣,更彰显着苏鲁豫皖交界之地特有的乡土民间文化色彩。另外,柳琴戏《喝面叶》和拉魂腔等都在叙事展开的同时增添了奇异的文化色彩,给平实的叙事笔调带来舒缓有致的节奏变化。被称为齐鲁第一汤的“西集羊肉汤赋”把此地人善食羊肉的和羊肉汤的悠久习俗娓娓道来,有关饮食文化的这一笔,虽轻轻带过却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土地庙、土地爷传说故事的引子开启和线索穿插,白胡子老人主持下的请神仪式、下雪天打兔子时发生的灵异事件,跳大神治病的神奇效果等,这些被看作迷信的内容在小说中却成为一种文化观念的表达:冥冥之中不时托梦和显灵的土地爷昭示着叙述者对土地文化和乡村文明的希冀与担忧,期待与怅惘。
而这一切的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的意义和担当寄予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外来户村长曹东风和本地户队长刘青松——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出小说的另外一个特点:边缘化的乡村政治图式。在节气的转换中,小说为我们铺展出一幅乡村生活的图景,这图景犹如清明上河图一样徐徐展开,质朴的语言,平实的语调,还有波澜不惊娓娓道来的故事,生死悲哀都是那样的平和,不使人痛彻心肺,也不使人肝肠战栗,稍微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叙事却呈现非常明晰精简的乡村政治图式。
在叙事方式上,小说追求奇异的叙事效果。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前面已经提到,还有叙事迷宫的问题,小说开头有一个叙事者“我”,最后再也没有出现,分明交代的很清楚:刘青松当上麻庄队长那一年“我”十五岁。“我”记得那年发了一场大水。“我”是电视上知道这是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同时,叙事追求传统的故事性,有一环一环的设计,包括伏笔、悬念等,甚至可以看到赵本夫等前代作家的文风。
——王艳芳(江苏师范大学教授)
《后土》应当是叶炜三部曲当中的第二部,叶炜十年磨一剑,书写熟悉的乡村题材。我觉得这个挺令人感动的,为什么令人感动,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现代的中国文学,用种种方式表现乡土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农民、乡土、农村一直成为现代中国文学的重要话语。但是随着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以及农民向城市迁移,城乡农村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去年统计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不仅是简单的数字变化,还是城乡微妙的的变化,作家们看到这个变化与变迁,很多作家开始面对乡村文学的式微以及城市文学的崛起。很多作家的创造范围开始向城市转移。但仍有一部分作家关注农村,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些七零后作家。
书写农村还是要落脚到土地上,因为土地不仅是乡民生长的厚土,也承载了乡村的社会文化和精神信仰,土地的流失、变迁以及人民对土地的态度将直接或间接反映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的变迁。叶炜的《后土》以苏北麻庄为背景,在真实再现了30年来中国乡村世界中的政治生态和生命情态变迁的基础上,通过人与土地关系的变化、现代化,引出乡村农民的负面和精神信仰的危机。《后土》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是显而意见的,但是我更认为,叶炜的土地书写不仅展现了他的文学追求和文学抱负,而且表达时代秩序的背后,他是想为自己营造一个神圣的写作背景,寻找一个深厚的、雄厚的有生命力的创作空间,因为任何一个作家,一个成熟的作家都有一个独特的地域文化背景。从叶炜的校园系类小说,《大学.com狼》、《大学.com羊》到都市言情《糖果美不美》,再到《富矿》。我认为叶炜一直在找寻一个使他创作更持久的一个发明点。《后土》是他成功的艺术实践,经过《后土》他回到了故乡,回到了“苏北鲁南”文化蕴涵丰富的地方,我们坚信“苏北鲁南”将为叶炜的艺术创作提供坚实的支撑。假以时日,我们相信“苏北鲁南”将会和“洼里镇”、“东北高密乡”、“神农架”以及“商州”同样被文学史提及,我们也相信“苏北鲁南”将会和汪曾祺的“里下河”、苏童的“枫杨树”、叶兆言的“秦淮河”和赵本夫的“故黄河”共构江苏文学的风采。
叶炜的《后土》有着深刻地艺术自觉性。这种自觉性表现在他小说的语言、结构和手法上。叶炜小说的语言一贯是干净而又深富弹性的,文字所呈现的艺术张力在《后土》中是随处可见的,他借助或场景或动物或景物描写,寥寥几笔让读者回味无穷而又平添无尽的想象。同时,《后土》中大量方言的运用,不仅显示了叶炜对“苏北鲁南”文化的拥抱和认同,也彰显了地域文化主体性的存在。如果打开王安忆的《小鲍庄》,我们发现叶炜同王安忆苏北语言一样给予了读者同样的审美感受——陌生而又亲切。《后土》的结构是独特的,《后土》中的“土地”是传统乡土中国的衣食所在,也是现代社会的商品资本,更是进城乡民的精神家园。土地对于农民意义的变化,也显示了乡土中国命运的变化。但这一命运的变化不是从“夏至”到“惊蛰”一年的时间,而是三十年时间。叶炜巧妙地运用了二十四节气作为小说的标题,这样的安排很容易让读者将其与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和阎连科的《风雅颂》的结构美学结合起来。时间就是历史,《后土》如此的结构安排既很好地讲述了一个个故事,同时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好小说必然要有好的故事,叶炜精于讲述故事,在这他的作品《糖果美不美》以及《富矿》中已有很好的表现。麻庄是中国农村的缩影,叶炜要表达的是乡土中国的三十年的历史,这样宏达的叙事对于一个有过农村生活体验而又身居都市的70后作家而言是艰难的。这种艰难一方面在于国家体制对于最基层的乡村社会的影响,作家难以把握与触摸;另一方面在于农民形象的理解上,也即作家如何去塑造一个怎样的个性感、时代感都较为鲜明的农民形象。叶炜以过往真实的乡村生活体验以及对当下乡村审美想象相结合,通过一个个精炼、真实、细腻的小故事,去架构起他宏大的文学叙事。结构对《后土》而言不仅是塑造作品的形式之美,对于深化作品的主题和刻画人物形象也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后土》对于地域文化的书写是成功的,小说中富有“苏北鲁南”风味的民间歌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俗语谚语俯拾皆是,这些地域文化描写运用,显示了“苏北鲁南”的文化性格和文化品格。对于《后土》自身而言,地域文化既是小说的内容,也是叙事方法。乡村世界的家族文化、政治文化、鬼魅文化以及性文化的展示,增添了文学表达的艺术张力以及小说的文化意涵。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土地庙是典型的地域文化符号,是麻庄乡民的信仰所在,这个符号至始至终地出现小说中,不仅成为麻庄乡土文化的标志,也成为贯穿小说的重要线索。
我对叶炜关注有很长时间了,我感觉叶炜是一个很勤奋的作家,是一位应该被批评界关注而又值得关注的作家。他的创作转型,地域文化的自觉运用,女性形象的建构,以及创作语言和结构等方面都是批评的对象。作为70后的作家,叶炜的创作不像80后作家那样紧密地拥抱文化消费市场,传递出强烈的个性,对宏大叙事的无视;也不像50、60作家那样深沉叩问沉重而深邃的历史,热衷追踪幽深而繁复的人性。70后作家戴来、盛可以、冯唐等人,或专注于对日常生活的极致性表达,或对叙事形式充满探索热情。叶炜既有与70后作家同质性的一面,也有他独特的创作个性。从《富矿》到《后土》,叶炜的创作既传承了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也充满了对形式有意味地探索,既表现出了对历史的担当,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刻剖析。叶炜的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70后作家群的艺术表现和艺术品格。我们相信也期待《后土》会给文坛带来一个不错的反响。
——王志彬(江苏师范大学副教授)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后土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