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识》汇集了作者以“宋代香事”为主题的文章9篇,涉及香具、焚香方式、制香、香料来源以及中外交流等诸多方面。全书共9万字,295幅彩色图片。
①棔柿楼集(扬之水作品系列)共十二卷。卷一《诗经名物新证》,卷二《唐宋家具寻微》,卷三《香识》,卷四《宋代花瓶》,卷五《从孩儿诗到百子图》,卷六《两宋茶事》,卷七《物中看画》,卷八《藏身于物的风俗故事》,卷九《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卷十《中国古代金银器》,卷十一《曾有西风半点香——敦煌艺术名物丛考》,卷十二《桑奇三塔》。
②研究方法创新:作者运用“名物新证”的方法,通过文献记载的典章制度和和著名历史人物的活动来讨论宋代贵族和士大夫生活中的具体细节,辅之以当时人的诗词,并用考古资料加以印证,资料十分丰富。
③“散文式”学术文章,可读性强:作者本人是散文高手,兼之古诗文功底深厚,每篇研究文章都能将繁琐的研究推理过程娓娓交代清楚,又不失行文的优美,既保证了学术研究的精细,又十分贴近读者。
④赠品:扬之水亲笔手书十二篇蝇头小楷,宣纸仿真印刷,随书赠送。
⑤装帧设计精美:由宁成春亲自捉刀设计,古典精致,有宋人雅韵。
扬之水,曾在《读书》杂志工作十年,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名物研究,著有《诗经名物新证》《先秦诗文史》《曾有西风半点香》《奢华之色》等专著多部,其文“亦文、亦史、亦哲、亦科学”(金克木先生语),“带给读者的是科学的清醒,是诗意的摇曳”(孙机先生语)。
连着看了几本谈古之书,古人特别是宋人生活之精致,让人心生羡慕。生活的精致或许有物质的前提,但更多的是文化的积淀和世风的影响。当下我们有物质,但文化的扬清激浊并没有发挥足够的力量,但好在有苗头。然而世风的影响却更让人忡忡。我们讲求速度,讲求结果,不择手段,把...
评分我原本是觉得好玩才从图书馆的书架上拿下来翻翻。没想到文风是这样的。。。这本书在我们学校工学阅览室。 除此以外,的确是本有趣的书。讲香之前先把点香,存香的器具介绍了一遍。各种材质、造型,各种使用场景和流行风格。最后才讲到香本身。 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它讲古人的香...
评分此书除去末尾后记外,其文字图片皆与《古诗文名物新证》上册中的内容一致,售价不菲(66)。 该书上月在新浪、凤凰网读书频道分别陆续连载,有兴趣可以看,似乎没有买的必要。刚在卓越上架,66折。孔夫子亦有。
评分连着看了几本谈古之书,古人特别是宋人生活之精致,让人心生羡慕。生活的精致或许有物质的前提,但更多的是文化的积淀和世风的影响。当下我们有物质,但文化的扬清激浊并没有发挥足够的力量,但好在有苗头。然而世风的影响却更让人忡忡。我们讲求速度,讲求结果,不择手段,把...
评分成功的路转粉to扬之水,香识而识香,时光推演,香之变,燃器之变,心倒是没咋变,从单熏茅草到调众香而成的香饼香丸及后来的线香盘香,从博山炉到莲花香炉等及炉瓶三事,均有脉络可言,作者专意名物研究,慢慢梳理呈现,从汉唐的起步到宋的巅峰,香料,配香,燃器,有关的日常...
貌似只是加了一篇后记。算了。
评分甪角不分
评分喜欢玩香,又不想深陷。看此书,长知识。
评分就大概,知道,身分和身份,原来先是分,而不是份吧。出版这类书籍,恐怕就是给外行人看的。我啥都不了解,只是看着这些香料和焚香炉,觉得有扑鼻而来的香味。“兴趣广泛,随意看书,全无所得。”
评分不知不觉扬之水先生的书已经收了六本了,堆在书架上,其实都是雅债,嘻嘻,感觉近日比较呈纷忙土豪状,待他日闲暇一定一一寻来自己制香,嗒嗒。 从博山炉讲起,大约是脱离蕙草香这些直接焚烧的香料后始有炙烤的树脂香;合香的香丸香饼。之后隋唐兴佛教,而礼佛与焚香紧密相关,遂香炉也多呈莲座状。 而合香多风靡于两宋,还加了一道窨香的工序十分有趣,大致和藏桂花酒一样,制合香罢,放入瓷香合埋地下半月或一月,取出后焚。民间多以线香为礼佛用具,块状的香多是皇宫贵胄所用,送香合也是常见的生辰贺礼。(见苏轼写信与其兄交代子由诞辰香合) 宋剔香合(雕漆)照水梅与日本藏的沿袭到明代的螺钿月宫玉兔香合好美啊啊啊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