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李小均,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著有《自由与反讽》、《信仰之海》,译有《薇拉》、《纳博科夫评传》、《苏格拉底与阿里斯托芬》、《梅尔维尔的政治哲学》、《语言与沉默》、《在美国》、《古罗马的马车竞赛》、《碎心曲》、《尼采的使命》等。
本书是世界著名作家康拉德的小说。故事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和瑞士的日内瓦展开。它以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为背景,探讨了专制和革命之间的冲突,书写了不同俄罗斯人卷入冲突之后的命运,分析冲突背后的俄罗斯人心理。此作品包含了康拉德最重要的思想。团结、背叛、政体、社会、个体、人类生活的本质,这些政治哲学的大问题在这部作品中熔为一炉。自该小说发表后,康拉德的写作面目大变。《在西方的目光下》集合了康拉德前期与后期作品想表达的一切,因此,这部作品可视为康拉德奇特而辉煌文学生涯之顶峰。本书是迄今首个中译本。同时译出的还有两篇西方学人的批评文字,一篇着眼细节,一篇关乎全局。
如同很多像我一样的学生,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工作,似乎一切都已经安排好,安稳而又平淡。但是生活的这个社会会在某一时刻打破这种平静,让循规蹈矩的我们不知所措,只能为了自己简单的人生计划做出让自己良心一辈子过意不去的抉择。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选择的权力...
评分1 康拉德将《在西方的目光下》的历史背景放在革命前的俄罗斯。主人公拉祖莫夫是圣彼得堡大学哲学系三年级学生。他的同学哈丁受革命思潮的影响,成功刺杀了沙皇政府中的P部长。为了逃离搜捕,哈丁潜入拉祖莫夫的住所寻求帮助。他认为拉祖莫夫值得信任,因为拉祖莫夫同情革命;...
评分 评分1 拉祖莫夫之罪,显而易见体现为一种自保的告密行为,同时,我们也要摆脱道德层面上轻率的结论和苛责,去领会这场“告密”发生的过程、实质与隐秘之处。“告密”背后,是一个极端孤独的青年被卷入突如其来的冲突后,迫切寻求一个立场和依据(这种立场和依据在俄国境况中不可避...
评分伟大的作家只能小心翼翼模仿。为了语言流畅,为了读起来晓畅明白,译者妄自揣测调整语言的意思与节奏,这是对读者阅读能力的低估,损害的不仅是作品精湛的defamiliaration(陌生化)与foregrounded(前景化)等语言修辞魅力,更是原著圆融而精深的整体思想意蕴。 虽然比全然粗...
阅读过程中,一再让我想起《罪与罚》以及《群魔》。但比起陀氏,这个文本就会显得生硬和疲倦。
评分虽然康拉德声称自己很反感陀思妥耶夫斯基,但整本小说的结构和语调简直就是被陀式附体了……就节奏而言,第一章和第四章是推进得较为自然的,中间两章,那些含混不清的对白和心理描写看得人太痛苦了。康拉德说,写这部小说对他而言是“残忍的折磨”,无疑他很成功地将这种感受传递给了读者。在这个闷热的上午读完最后一章,几乎就要窒息了。
评分脑壳疼…
评分康拉德的巅峰之作,尤其开头部分的节奏控制的太好了。
评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语言氛围,俄罗斯二十世纪初的体制维稳和反体制,犬儒主义和斯多葛主义。彼得大帝情结,过度强调民族凝聚力,高傲而封闭。伏特加是个隐喻。对话均语焉不详,是沉默的大海偶尔泛起的破碎浪花。拉祖莫夫被卷入两股力量的夹缝,因缺乏伦理考量而“告密”,最终陷入悲剧的深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