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1960年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经出版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4部。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其作品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瑞典、挪威、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波兰、巴西、以色列、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和印度等国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等。
《余华作品:在细雨中呼喊》描述了一位江南少年的成长经历和心灵历程。作品的结构来自于对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记忆中的时间的感受,叙述者天马行空地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个时间维度里自由穿行,将忆记的碎片穿插、结集、拼嵌完整。作者因本书荣获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等奖。
只要看过余华的几本小说,就大致可以熟悉他的写作风格。在《活着》的书签上写道: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好像并不单单只是在描述《活着》,套用在其余小说上依然适用。他笔下的大部分人物都有点疯癫,暴力血腥到了一种缺乏感情的地步,好像这样就可以顺其自然地给...
评分 评分 评分余华的那本长篇小说都是在高中的时候看的,有时候在课堂上看,挺带劲的,同时伴随着青春的记忆.个人认为<在细雨中呼喊>是三部中比较诗意的一部,推荐.
评分六年前的书评,回头看,感觉到了热情。 余华的书总是不忍卒读却又割舍不下。 休息日里在宿舍窝着,外面有微微细雨;云幕低垂,以至于最后一丝上街转转的心思也打消了。堆在床边那一叠高高的古文书和讲古文化的书已经让我稍生了一抹的厌倦。也没有上办公室上网的些许热情。...
没有兄弟好看
评分在那过于贫穷的年代,人文关怀总是难得的
评分冯唐说这是余华飞不过的作品 其实不然 在我看来第一本看的余华的作品《活着》是越不过的高峰 但这本也同样精彩 精彩的心理刻画 立体的人物性格 呈现出当年荒诞的乡下社会 仔细想想 现实也不过如此 鲁鲁那段的描述让人不禁落泪 多段父子关系朋友关系穿插其中 都是既可悲又可怜的存在体
评分每次看余华都尽量用最短的时间,因为不想长时间浸泡在那种弱肉强食,伦理道德全部掀翻的状态中。每次读完也都要缓好久才能开始下一本他的作品。记忆最深刻最能共情的是“我”同老师的心理博弈,小孩子渴望老师的认可和关注(连批评也算得是一种关注),老师在冷落和惩罚间摆动,操纵孩子的情感。成年人与孩童,成年人之间以及孩童之间的情感关系互动才是这本书的精华啊。然而《活着》对我来讲有时代背景的冲击和悲凉,这本就有点对中国七十年代农村生活的猎奇了,奇葩的地方也都叫微博上更奇葩的事情冲淡了。看完在想当下中国每日那么多魔幻事件,仅这个月就有疫苗和米兔,却没有像余华一样优秀的小说家来创作和书写,那么记录是不是该由现下经历这些的每个人来完成呢?
评分孙光林的童年经历像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万花筒,迷幻、多姿而又遥远,余华此时的长篇叙事远不如《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那般成熟,使此书更像是几个中篇的集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