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1914-1996),法国当代最著名的女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她于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父母都是小学教师。四岁时丧父,童年的苦难和母亲的悲惨命运影响了她的一生。
杜拉斯以小说《厚颜无耻之辈》(1943)开始她的文学生涯。她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而且尤其注重文体,具有新颖独特的风格。早期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50)充分反映了童年时代的贫困生活,还有不少作品也是以印度支那的社会现实为题材的。《直布罗陀海峡的水手》(1952)等作品充满了镜头般的画面和口语式的对话,因此不少都被改编成影片;后来的小说如《塔尔奎尼亚的小马》(1953),《琴声如诉》(1958),《洛尔·V.斯坦的迷醉》(1964)等则善于打破传统的叙述模式,把虚构与现实融为一体,因而使她一度被认为是新小说派作家,其实她的小说只是在手法上与新小说类似,重视文体的诗意和音乐性,但在构思方面却大不相同。她在作品中描绘贫富对立和人的欲望,是在以独特的方式揭露社会现实。
杜拉斯在戏剧和电影方面同样成就卓著,她分别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戏剧集,在1983年还获得了法兰西学院的戏剧大奖。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员,她不仅写出了《广岛之恋》(1960)、《长别离》(1961)这样出色的电影剧本,而且从1965年起亲自担任导演,从影片《印度之歌》(1974)开始,每年都有一两部影片问世,而且有不少获得了国际大奖。
安娜·戴巴莱斯特是外省某滨海城市一家企业的经理的年轻妻子。一天,楼下咖啡馆中发生了一桩情杀案,不知什么力量促使她第二天又到这家咖啡馆来,在那儿,她遇到一个蓝眼睛的青年。安娜在同他谈话当中,自己就变成了另一个女人,从她自己所属富有的资产阶级社会中逃出去了,从对她冷漠无情的丈夫那里挣脱出来了。从某种情况看,她"包法利夫人"化了……
一天,她没有带孩子,又一次去看望肖万,吻了他--他们都知道,仅此一吻即可,他们的爱情告终……
欲望发芽、漫延、膨胀,悄无声息炸裂开, 因为那种叫做爱情的难题,才发生这种事吧, 起初的爱情就壮烈地死亡,男人往女人心口开了一枪,女人倒下,男人却,躺倒在女人旁边,无视她嘴上血污,kiss, 你以为他这是什么,杜拉斯如是说,他的眼睛,除了表现出对这个世界、对他的欲...
评分08年的旧文,那时候真能扯。 旋律:如歌的中板 这本应是小说真实的题目,我爱这个题目胜过“琴声如诉”。因为琴声里没有低低的倾诉,只有对话,披着谎言外衣的对话。 这本是宁静的午后,除了望一望招牌,她是从不到这个咖啡馆去的。宁静,一个慵懒、恬美的形容词,...
评分第一次读杜拉斯的小说。我总是不愿从“代表作”开始读一位作家,所以选择了这本书。我腾空心绪,没有心理预设地开始阅读。果然,很快,杜拉斯就把我拉进了那座临海小镇的生活:下午、钢琴课、咖啡馆中无始无终的对话、楼上翻来覆去的奏鸣曲、夕阳下孩童飞扬的金发、香烈到带有...
评分近阅玛格丽特·杜拉斯所著之《琴声如诉》,是王小波所推崇的翻译家王道乾所译。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柔情似水,琴声如诉的时节,是人生之际遇中最可怀念的时光,斯人已逝,情愫依稀,能无怅叹?!看罢此书,更增添了一份怅然若失,工业时代与后工业时代的情感仅维系於相同的利...
评分《琴声如诉》(1958),是奠定杜拉斯小说家地位的代表作,在她的小说整体中却似乎是个异类。因为它既没有将现实背景模糊淡化,也没有制造反常的人际关系,叙述严格遵守时间逻辑,人物对话符合现实生活情境,整个故事在一个常识所能认同的世界里展开,并且还明确强调了社会的不...
太乏味了,或者是我的层次尚且不能去理解这样的作品。还是《情人》最好。
评分仿佛听得到大海的声音,闻得到木兰花的气味
评分太乏味了,或者是我的层次尚且不能去理解这样的作品。还是《情人》最好。
评分太太家门口有一株山毛榉,窗台上是树的阴翳,但木兰花香和远方的海浪在沉沉的夜里是如此容易消磨,以至于夏天一下子就过了,爱情的结局虽说是吻在一起了,却不会再吻了,大家都踩在钢丝上,再继续是两败俱伤。小说里弥漫Diabelli的小奏鸣曲,以及“像唱歌那样的中板”,可这浪漫是多么忧伤啊。
评分薄薄的一本小册子,足足看了半个月,才硬着头皮才看完。看来我是个俗人,看不得这等高逼格的文学,还是继续去看通俗小说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