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政权合法性建设为论旨,结合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知识界定“民国国家仪式”概念,并用个案形式考察民国前20年间国家仪式的操演状况。进而探讨国家仪式本身及背后所蕴藏的政治文化内涵和意义,系统深入探寻国家仪式与合法性建构之间的复杂关系、国家仪式举办的主观动因和客观功用。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读过博士论文
评分emmm…是个好题目却写得有些过于干瘪无趣。干货都在结语。民国政府不断设立各种典礼、纪念日以强化民众认同感与建构执政合法性。孙中山逝世,成为被抢夺的政治资源,国民党利用孙中山形象,将其塑造成一个政治符号,打造“孙中山崇拜”的仪式操演,以此不断加固统治权威。在获取政权后,制造了泛滥的国家仪式,属于“党的”开始变成属于“国的”,为的依旧是构建政权合法性,并为“以党治国”“一党专制”服务。但是这些国家仪式的操演,在全国范围来说究竟效力有多大,依旧可存疑。 (还是老问题,或许很幼稚。“国家”是什么?特别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以及在今天这个时代。)
评分读过博士论文
评分举凡要例,对清末自民国前期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仪式进行了梳理解读。清末乃至国民政府为解决国家正同统性问题,对共和,革命及权势转移等方面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象,并借此完成了仪式的“国家化”和“正统化”乃至“党国化”的塑造。只是文章在广度有余,深度不足。尤其是对于国家仪式在中外及新旧承延上交代不清,阐释有待提高。
评分emmm…是个好题目却写得有些过于干瘪无趣。干货都在结语。民国政府不断设立各种典礼、纪念日以强化民众认同感与建构执政合法性。孙中山逝世,成为被抢夺的政治资源,国民党利用孙中山形象,将其塑造成一个政治符号,打造“孙中山崇拜”的仪式操演,以此不断加固统治权威。在获取政权后,制造了泛滥的国家仪式,属于“党的”开始变成属于“国的”,为的依旧是构建政权合法性,并为“以党治国”“一党专制”服务。但是这些国家仪式的操演,在全国范围来说究竟效力有多大,依旧可存疑。 (还是老问题,或许很幼稚。“国家”是什么?特别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以及在今天这个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