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芳
廣播人,寫作者,1971年夏生於颱北。
著有散文輯《地下鄉愁藍調》、《昨日書》。大學時代開始在電颱引介經典搖滾樂。曾與社團同學閤編《1975-1993颱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編纂《永遠的未央歌:現代民歌/校園歌麯二十年紀念冊》。
與友人閤著《在颱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閤譯《藍儂迴憶》,統籌編輯《1975-2005颱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目前在News98主持「音樂五四三」節目。
現居颱北,仍持續撰寫雜文、專欄與音樂文字
李宗盛 傾心推薦:
「馬世芳這樣用心專業的聽者,讓華語音樂工作者的努力與付齣,有瞭價值和尊嚴。」
他能訪齣音樂人的真性情,羅大佑說,戴墨鏡不是為瞭耍酷;李宗盛:寫歌,靠的不是靈感。
他從野百閤一路走到太陽花,也曾走進陳昇和伍佰第一次的閤作現場。
他從音樂深入時代,書寫被遺忘、被屏蔽,卻猶然美麗的大小聲音。
AGI聯盟首位颱灣設計師 聶永真 封麵設計 X 大陸知名視覺設計師 魏籽 插畫
「一首歌也可以是啟濛的神諭,一張唱片也可以是一樁文化事件;一個音樂人不但可以是藝術傢,更可以是革命傢、思想傢。」──馬世芳
從太陽花學運遙思禁歌〈美麗島〉、兩岸不同風景的「滾石三十」演唱會、源起七○年代的「小清新」風潮,到獨立樂團、〈島嶼天光〉等民運歌麯如春筍冒芽而生……一個時代下,這種種從「聲音」外擴而成無數繽紛迴聲的萬韆世界,透過資深樂評人馬世芳的耳朵記錄,盡收《耳朵藉我》這座文字雕堡之中。
《耳朵藉我》收錄2011年以來,馬世芳在颱港中專欄集結的三十餘篇文章。〈輯一〉從人民運動入題,以厚實的思維剖析時代的聲音;〈輯二〉漫談颱灣音樂人數十年間嚮世界輻射齣前所未見的音樂盛況;〈輯三〉溯源一代人的集體記憶:〈橄欖樹〉、限定版唱片、卡帶AB麵……;〈輯四〉迴到作者個人樂迷紀實:「那天晚上,他們是地球上最偉大的搖滾樂團」。
從無名樂室裡一麯麯播送的啟濛材料,到兩岸青年一代代背誦傳抄的地下經典,在這座「聽大聲音見微、由小聲音知大」的文字雕堡裡,我們得以藉由一段口白、一張唱盤、一捲卡帶,甚或某時某地某一席話,再次注視那些撐起這時代一切細微末節的簡單事物。作者馬世芳豐富的樂史知識與精鍊的文采交融,溫文處教人駐足,激動處喚醒沉寂的心緒,令人不禁跟著走進他的世界,打開瞭耳朵──Lend me your ears。請把耳朵藉給他,讓他帶領你,再次聆聽那些美麗而熟悉的歌麯……
不知不觉看完《耳朵借我》已是深夜,听着耳朵借我的精选集,翻着书,竟也将自己置身于书中,遨游于那些海峡彼岸的音乐巨人的世界之中。音乐是一个时代最好的诠释,无论世事如何变更,总会有与之对应的音乐出现,那是时代的声音,更是人们表达意愿的最好方式。每个华丽光鲜的外...
評分 評分不知不觉看完《耳朵借我》已是深夜,听着耳朵借我的精选集,翻着书,竟也将自己置身于书中,遨游于那些海峡彼岸的音乐巨人的世界之中。音乐是一个时代最好的诠释,无论世事如何变更,总会有与之对应的音乐出现,那是时代的声音,更是人们表达意愿的最好方式。每个华丽光鲜的外...
評分不知不觉看完《耳朵借我》已是深夜,听着耳朵借我的精选集,翻着书,竟也将自己置身于书中,遨游于那些海峡彼岸的音乐巨人的世界之中。音乐是一个时代最好的诠释,无论世事如何变更,总会有与之对应的音乐出现,那是时代的声音,更是人们表达意愿的最好方式。每个华丽光鲜的外...
評分这本书成文于2010-2014年之间,大半文字来自《财讯》和《小日子》专栏杂志,是由日记和回忆整理而成的一本书。 第一辑《像刀子一样的风》,读起来很沉重,读不完似的沉重。我看见那个年代的炮火,和在炮火下匍匐的人们,他们没有战壕。 第二辑写歌词,写到歌坛老将们在年轻时唱...
今天換書活動換到的,還是颱版
评分其實我有點好奇引進版裏是怎麼進行刪節選擇的,但太懶瞭。
评分應該是他第一本全中文樂評閤集,親切瞭好多
评分記憶很珍貴 感謝作者的分享 但是 變革的熱情如果沒有伴以足夠的智慧 又能帶來什麼?
评分真心覺得馬世芳給瞭很多歌麯注解,一下子找迴瞭魂靈。可以按他寫的文章去聽那些歌,有些老歌也能聽齣新的滋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