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纪念版)

狼图腾(纪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戎,生于1946年,北京人。北京某大学研究人员。主业为政治经济学,偏重政治学方面。作者1967年自愿赴内蒙古额仑草原插队。1978年返城。1979年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 其作品《狼图腾》1971年起腹稿于内蒙古锡盟东乌珠穆沁草原。1997年初稿于北京。2003年岁末定稿于北京。2004年4月出版。

出版者: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姜戎
出品人:长江新世纪
页数:500
译者:
出版时间:2014-5-25
价格:78.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35448897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小说 
  • 姜戎 
  • 中国文学 
  • 草原 
  • 狼图腾 
  • 生存 
  • 斗争 
  • 图腾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狼图腾》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组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读者可从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无不使我们联想到人类,进而思考人类历史中那些迄今县置未解的一个个疑问:当年区区十几万蒙古骑兵为什么能够横扫欧亚大陆?中华民族今日辽阔疆土由来的深层原因?历史上究竟是华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一次次为汉民族输血才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为什么中国马背上的民族,从古至今不崇拜马图腾而信奉狼图腾?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原因,是否在于中国还存在着一个从未中断的狼图腾文化?于是,我们不能不追思遥想,不能不面对我们曾经辉煌也曾经破碎的山河和历史发出叩问:我们口口声声自诩是炎黄子孙,可知“龙图腾”极有可能是从游牧民族的“狼图腾”演变而来?华厦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是否将从此揭秘?我们究竟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就我个人来说,虽然我对儒家学说一直抱有不小的好感和兴趣,但对于批判儒家的文章,也能心平气和地阅读。我同时还是对什么“国民性”一向嗤之以鼻的民族主义者,但是看到鲁迅谈论劣根性的文章也不会气得跳脚。只要是言论有其可取之处,逻辑上能够自洽,即便与我观点相左也无妨...

评分

从小说的角度来看,我觉得《狼图腾》不算出色。这么说也许不大公平,作者姜戎也为我们描述了数十个“狼故事”,开篇的狼群打围黄羊群情节紧张激烈,狼群袭击马群的一段也让人惊心动魄,这些故事一个个看起来都很不错的。但通篇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主题先行”——论点一早就已...  

评分

我指的是《狼图腾》这本书胡说,早就想说道两句,但前一段此书太火了,怕有炒作跟风之嫌,所以留到现在。 姜戎是实在是觉得大众的认知能力有限,七拼八凑起来一个四不像。从书名就知道他的知识结构,狼+图腾这种硬来的汉字组合也只能体现无知者无畏的精神。中国人历来讲究“...  

评分

就我个人来说,虽然我对儒家学说一直抱有不小的好感和兴趣,但对于批判儒家的文章,也能心平气和地阅读。我同时还是对什么“国民性”一向嗤之以鼻的民族主义者,但是看到鲁迅谈论劣根性的文章也不会气得跳脚。只要是言论有其可取之处,逻辑上能够自洽,即便与我观点相左也无妨...

评分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和大部分国人一样,对狼的感觉就是贪婪、狡猾、凶狠、残暴,让人厌恶、畏惧。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国人歌颂过狼。然而《狼图腾》能够颠覆每一个有良心的国人原有对狼的观念。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当我们不了解一样事物的时候,会跟着前人的观点人云亦云,但一...  

用户评价

评分

作者自行脑补也太厉害了!太过牵强

评分

最为感动的是毕利格阿吧对腾格里的敬畏,对草原的热忱,那份纯粹的情感,或许是掺杂着作者刻意的意淫,但是毕竟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瑕不掩瑜吧。没有体验过了解过翔实的草原知青生活,无法感知到小说所描写的是否真的过于片面,或者是恶化了当年的干部;但至少从现在来看,草原确实被破坏了,沙化了。另外一点,关于狼性,至少从我司所传达出的狼性理念过于片面,徒有其表,如果小说中描述确切的话,狼是懂得隐忍的,是明白如何蓄力何时出击的,而我司所倡导的只是表面上的充满斗志却连躬身积淀这样的行为动作都是泛泛的,说白了就是急功近利下的狼性,可能片面了狼性吧。书中最后章节关于狼图腾的讲座,有点狗尾续貂了,完全破坏了平衡,并且一点不理性,不做狼图腾的研究或是不做历史研究可以不用读的。整体还是推荐一读的。

评分

呵呵

评分

故事写得倒是蛮好的,特别是巴图抬高枪口一尺那一幕。书中一部分关于人、自然和生命的思考也很对味。差就差在作者强硬地输出自己的观点,人物也脸谱化,还一杆子打翻一船人。但是结合写作背景是文革,作者这种抒发愿景的构想,我释以理解。

评分

呵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