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禾,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2009年起同时担任北京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美国威勒克(René Wellek)文学理论书奖及列文(Harry Levin)文学史书奖的评委,其英文著作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产生广泛的影响。
故事从纳博科夫开始,六个字母是人名NISBET,音译为“奈思毕特”。他是纳博科夫自传中的化名人物,爱抽烟斗,向往俄国革命,跟流亡就读剑桥大学的纳博科夫,政治上激烈争论,文学亲密投缘。 就此, 刘禾开始寻找六个字母后的人与事:剑桥学子间激烈理念的冲突和思想的交锋,充满了火药味,甚至于出现奥威尔“黑色笔记本”这样严重的事件。刘禾抽丝剥茧般解开最终谜底,伴生的愉悦也丰富而微妙。随着作者的表达变换,既像悬疑小说;又似亲切的散文; 或变为一出人类精神戏剧。从太平洋畔的湾区伯克利,到英伦三岛上的牛津剑桥,文学的轻灵,史学的厚重,文本与理论,当下与过往,穿梭于著者的笔下,不期而遇,融洽无间,一卷在握,兼具感性的欢乐与知性的满足。
对于一个没有什么文学素养的人来说,个人是很不喜欢看外国文学的,一来因为外国的人名、地名之类的太过拗口,读起来不容易记住,二来是外国的很多传统素养与中国相差太大,我太愚笨,无法理解和接受。但是这本书,我居然花了差不多两天的时间就读完了,这速度比我以往看任何一...
评分《六个字母的解法》,是刘禾的“塔外”之作,亦即游离出学术圈,写篇跨界的长文章。为何说是长文章,未确切定义为散文,抑或小说?只因全不像,难以归类。就个人的阅读感受而言,让我想起作家格非的小说《青黄》,外国的某些学界小说及类型文学作品,另有,中国古代的笔记体...
评分《六个字母的解法》的开头读起来很符合悬疑小说的惯常节奏:一个好奇的人因某个机缘(如旧书、手稿、密室等)发现了神秘的文字或符号,于是开始寻找它的含义。“我”在一次去瑞士英特拉肯开学术会议的时候,因会议想到1919年的纳博科夫,又偶遇一个自称奈斯毕特的人,联想到...
评分对于一个没有什么文学素养的人来说,个人是很不喜欢看外国文学的,一来因为外国的人名、地名之类的太过拗口,读起来不容易记住,二来是外国的很多传统素养与中国相差太大,我太愚笨,无法理解和接受。但是这本书,我居然花了差不多两天的时间就读完了,这速度比我以往看任何一...
评分对于一个没有什么文学素养的人来说,个人是很不喜欢看外国文学的,一来因为外国的人名、地名之类的太过拗口,读起来不容易记住,二来是外国的很多传统素养与中国相差太大,我太愚笨,无法理解和接受。但是这本书,我居然花了差不多两天的时间就读完了,这速度比我以往看任何一...
比起李零或张承志还是有些距离,但里面的“废话”倒是很生动地还原了一个人文学者做业余研究时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做综述过程中的枝杈,竟以一种散漫而递进的浮现方式型构了时代图景。若说缺陷也在这种蜻蜓点水,波纹荡漾却终为浮光。已经提出的问题,却未在更大的图景中整合与分析。好在有韩少功的序,四两拔千斤的规划,为全书施加了一种“文压”,便于这略显单薄的一册导出流光。
评分一次失败的文学实验
评分又散又轻,不是我的菜
评分作者不甚看重徐志摩,可通篇读毕,看不出与徐志摩有多少差别。至于那些令作者兴奋不已的掌故,订一年TLS即可,用不着那么多写作上的gimmicks,所幸文笔倒差强人意...
评分一次失败的文学实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