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纳森•科特著作颇丰,包括最近出版的《与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共度的日子》(Days That I'll Remember: Spending Time with John Lennon and Yoko Ono)。自《滚石》杂志创刊起,他就是《滚石》的特约编辑,并为许多报刊写稿,包括《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和《纽约客》(New Yorker)。目前他定居纽约。
苏珊•桑塔格(1933—2004)创作了许多非虚构作品,包括开创性的文集《反对阐释》、《论摄影》和《疾病的隐喻》;她著有四部长篇小说,包括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在美国》(In America)。
苏珊•桑塔格是20世纪后半叶蜚声国际、颇具争议的知识分子之一,至今仍然是一个话题人物。1978年,《滚石》杂志特约编辑乔纳森•科特先后在巴黎和纽约对苏珊•桑塔格进行了采访。科特曾与约翰•列侬、鲍勃•迪伦、格伦•古尔德和伦纳德•伯恩斯坦进行过深入的对话。他与桑塔格的这次长达12小时的访谈,1/3的内容曾发表在1979年的《滚石》杂志上;30多年后,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访谈的全文。桑塔格的思考和观察揭示了她的批判精神和强烈好奇心所具有的深度和广度。在科特巧妙的提问和引导下,访谈让一个“好战的唯美主义者”和“离群索居的道德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去读一本一个完全不了解、不认识的人的访谈录,是件挺奇怪的事。她是谁?她在哪里?她做过什么?她有过哪些成绩?这些都像迷团扑面而来。但这丝毫不影响阅读这本书的兴趣,也不妨碍阅读带来的快乐。 通读完全书,我终于对她有了一些了解,这些了解像一幅朦胧画,远看有影像,...
评分受益匪浅 极大地提高了自我认同 1. 我一直坚持的“男女平权”其实是无性别主义。每次别人跟我强调男生怎么样女生怎么样都会被我理直气壮地怼上一句“在我眼里没有男生女生,只有每个人。”之前一直以为是男女平权,现在看来其实是无性别主义。包括书里提到的我们认知里的性别是...
评分乔纳森•科特 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写道:“唯一适应精神生活的隐喻,就是感受到在生活。没有呼吸,人类的身体就死亡了;没有思考,人类的心灵就死亡了。”苏珊•桑塔格同意这种观点。在她的日记和随笔第二卷(《意识听命于肉体》)中,她说:“做一个...
评分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小书,充满智慧交锋的对话集子。桑塔格的确是才华横溢,兴趣爱好很广泛,尤其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无论是谈艺术、谈疾病、谈人性、谈社会,她总有着独特的见解,语言简洁有力,读后颇有启发。 尤其对这段话深有感触—— “作家的任务是关...
评分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小书,充满智慧交锋的对话集子。桑塔格的确是才华横溢,兴趣爱好很广泛,尤其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无论是谈艺术、谈疾病、谈人性、谈社会,她总有着独特的见解,语言简洁有力,读后颇有启发。 尤其对这段话深有感触—— “作家的任务是关...
内容太好了,尤其是关于边缘人、碎片、摄影的侵略性、对「中间」的诠释、纽约与加州的比较等等 各种灵光迸发。「过去发生的最好的事情之一就是一些人选择成为边缘人而另一些人并不在意。」最难得的是桑塔格本人的性格展现。佩服桑塔格也佩服科特。
评分知道Sontag还是从李洋《迷影文化史》一书的前言里。痴迷于古典诗歌和哲学,爱摇滚乐,这样的女人太迷人了。有关疾病、摄影、离群、爱与性等等,都透露着丰富的知识储备。知识分子都有共通的张力性,原本晦涩的概念术语通过她的阐释也变得日常化。
评分感受她的精神带给我振奋,渴望新鲜,无聊沉闷的生活必须以利剑刺破
评分桑塔格总能用一些有意思概念(比如碎片、边缘人、中间等)来表达出那些难以言说的思考,这是妙之所在,也是她的风格吧。读完只能对桑塔格的性格和思想有一些皮毛的认知,但已能感受到她的丰富,还是得去读读她的作品
评分认识10天就结了婚,然后问前夫把小孩要回来养,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