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讲述了九十二岁的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先她而去的女儿钱媛、丈夫钱钟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这个三口之家的动人故事证明: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著名作家、翻译家和学者,江苏无锡人。毕业于东吴大学,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肄业。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后共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54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及随笔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等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因为《洗澡》,又买了《我们仨》,想看看杨绛的随笔。 看了之后很失望,不过有点弄不清为什么失望,那种感觉是模模糊糊的,我看书对文笔向来没有过高要求,除非它渲染得肉麻,杨绛当然不属于这种。 所以,应该是内容方面吧。不过也不像,随笔的内容,还是讲家庭,没什么高深莫...
评分阴雨的下午,不想出门。 绻在温暖的小屋,美禄的香气升腾。 从书架上取下杨绛的《我们仨》。 缓缓阅读。 阅读于我是件美妙的事情。 怎样的文字,怎样的书页,怎样的一种情绪。 第一次读杨绛,怕是十年前的事了。 《洗澡》 脱裤子割尾巴 记忆深刻的一句话 那是文革时的故事 离...
评分 评分最近学车,在市区与郊区间奔波。于是在班车上看完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说实话这本早就被捧得沸沸扬扬的书之所以拖到今天,是因为我对钱钟书的了解还仅限于《围城》。可就在翻到目录的一瞬间,我知道这次它给我的感动将不同以往。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
评分《我们仨》 对杨绛先生这本书早就有耳闻,可读这本书最初的兴趣,还是出自于他的一生伴侣钱钟书先生,高中时读过《围城》,改编拍得电视剧也大致略过几眼。但对于他和钱钟书老人的生平并不了解,更不用说这本书所作的背景情况。所以以至于看到第二部我们失散了,我很是纠结的没...
“从此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严格意义地说来,先生的这本小传并没有太多的文学价值。近10万字的回忆录中感受到的只是,先生和众多普通人家的每一位母亲、妻子一样,惟愿家人能够一直幸福地在一起。更何况,先生在执笔回忆的时候,恰是女儿、丈夫相继离世的五周年,这份思念或在这位90多岁的老人心中,不是煎熬、不是辛苦、不是折磨,而是一份浓厚温暖的相聚。每一个简单的故事,每一个简单的对话,每一个简单的场景,每一个简单的称呼,在先生的笔下重新浮现,我们跟着这位90岁的老人一起感受这一家人几十年来的离别和相聚、痛苦和欢笑,曾经的苦难都如过眼云烟,却也是一家人曾经共同为早日相聚而从未放弃的坚持和努力,没有激烈煽情的言辞,没有捶胸顿足的悲痛,有的只是一家人每次相聚在一起时都牢牢握在手心的珍惜和爱不“释手”。
评分娓娓道来。
评分我在想,写这本小书,杨绛先生要掉多少眼泪。但古驿道上夫妻相失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眼里是灼热的苦和痛。
评分我在想,写这本小书,杨绛先生要掉多少眼泪。但古驿道上夫妻相失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眼里是灼热的苦和痛。
评分「明明是巨痛,落筆卻輕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