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述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 术》(2002)、《身份的焦虑》(2004)、《无聊的魅力》(2005)、《幸福的建筑》(2007)、《工作颂歌》(2009)、《机场里的小旅行》(2009)、《写给无神论者》(2012)。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几乎没有一个角落能够躲避新闻的不断轰炸,
新闻的喧嚣纷杂已经渗入自我当中,
但我们很少意识到新闻强大的影响力:
新闻不仅能左右我们对现实的观感,还能塑造我们的心灵状态!
一场饥荒、一座遭到洪水淹没的城镇、一则明星八卦、一个政府的垮台、一位经济学家对于明年发展趋势的预测......这类外在的骚动,很有可能就是我们获得内心平静所需要的东西。一场饥荒,一座洪水淹没的小镇,一个在逃的连环杀手,一届下台的政府,某经济学家对明年救济人口的预测--这样的外界骚动也许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好以此换取内心的平静。
当新闻支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有人帮助我们去回应和思索新闻造成的影响:包括心中因此出现的羡慕与恐慌、激动与受挫,以及裹挟在不断向我们涌来的新闻大潮中,偶尔会怀疑自己如果不知道是否会比较好的种种情境。
全球著名的才子型作家德波顿由此出发,解析六大类型的新闻报导——政治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名人新闻、灾难新闻、消费新闻,用他的生花妙笔与透彻观察,引导我们产生适当的观点,使我们体会到──与新闻报导的暗示恰恰相反──其实没有什么事情真正算得上是新奇、值得讶异,或者恐怖至极。
互联网时代下,想找一个没有新闻的角落似乎已不那么容易。 当所有人逐渐被新闻所渗透,但却很少能意识到新闻的强大影响。 娱乐、政治、自然灾害、节日……我们需要外界的不安来消解、转移视线,以此获得片刻内心的平静。书中引用黑格尔:“当新闻取代宗教、成为我们的核心指导...
评分 评分“教堂尖顶那朵无人问津的浮云,拿着注射器温柔贴近病人胳膊的医生,灌木篱笆下的肥胖田鼠,敲打白煮蛋壳的孩子和一旁满眼慈爱的母亲,胆大心细巡视海岸的核潜艇,研制出首个新型引擎样本的工厂,以及虽百般挑衅却仍能保持克制和宽容的伴侣。”——这些日常生活中较为正常、...
评分2017年1月1日起, 东方早报正式休刊,整体迁转至网媒澎湃新闻。 当我们感慨纸媒新闻离我们越来越远的时候,我们却很少问自己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要看新闻? 当然我们很少是会承认自己是因为无聊的。可是娱乐新闻不就是在无聊之时用来聊以慰藉的快餐吗? 是我们想成为博学的人...
评分文/俞耕耘 在新闻如空气无所不在,成为我们呼吸与生存的当下,思考这一平淡寻常的习惯活动显得似乎小题大做、莫名其妙。然而,它却包含着社会的密码、生存的技术与权力的运作。德波顿这一才子作家,将目光投向新闻,的确不失为又一次“观念的历险”。 《新闻的骚动》看似如闲...
注水书,真烂
评分新闻学院的老师用种种理论解释的,德波顿用轻松不失俏皮的文字写出来了。主编们读了可能会顾左右而言他,此书让新闻人尴尬。
评分阿兰·德波顿的东西看多了就会看出一股英伦才子的矫揉。洋溢其中的乐观主义不过是一厢情愿,鬼才相信新闻业者会自我约束——观点说的倒是颇漂亮,但那不存在。只要存在利益,世间便不可能有理想的媒体,充当工具是其必然的宿命。特别是社会新闻一章太甜,揭示外在的犯罪原因会让他人警醒?仅仅会增加圣母表现的机会罢了。总之本书的更大意义在于修身,汝说新闻本身的改进?那是什么可以吃吗。毕竟才子,不通人性。惟有一句念念不忘——“昨天说过的道理,在明天仍有一席之地”。
评分虽然不少是正确的废话
评分虽然不少是正确的废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