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述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 术》(2002)、《身份的焦虑》(2004)、《无聊的魅力》(2005)、《幸福的建筑》(2007)、《工作颂歌》(2009)、《机场里的小旅行》(2009)、《写给无神论者》(2012)。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几乎没有一个角落能够躲避新闻的不断轰炸,
新闻的喧嚣纷杂已经渗入自我当中,
但我们很少意识到新闻强大的影响力:
新闻不仅能左右我们对现实的观感,还能塑造我们的心灵状态!
一场饥荒、一座遭到洪水淹没的城镇、一则明星八卦、一个政府的垮台、一位经济学家对于明年发展趋势的预测......这类外在的骚动,很有可能就是我们获得内心平静所需要的东西。一场饥荒,一座洪水淹没的小镇,一个在逃的连环杀手,一届下台的政府,某经济学家对明年救济人口的预测--这样的外界骚动也许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好以此换取内心的平静。
当新闻支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有人帮助我们去回应和思索新闻造成的影响:包括心中因此出现的羡慕与恐慌、激动与受挫,以及裹挟在不断向我们涌来的新闻大潮中,偶尔会怀疑自己如果不知道是否会比较好的种种情境。
全球著名的才子型作家德波顿由此出发,解析六大类型的新闻报导——政治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名人新闻、灾难新闻、消费新闻,用他的生花妙笔与透彻观察,引导我们产生适当的观点,使我们体会到──与新闻报导的暗示恰恰相反──其实没有什么事情真正算得上是新奇、值得讶异,或者恐怖至极。
阿兰·德波顿的东西看多了就会看出一股英伦才子的矫揉。洋溢其中的乐观主义不过是一厢情愿,鬼才相信新闻业者会自我约束——观点说的倒是颇漂亮,但那不存在。只要存在利益,世间便不可能有理想的媒体,充当工具是其必然的宿命。特别是社会新闻一章太甜,揭示外在的犯罪原因会让他人警醒?仅仅会增加圣母表现的机会罢了。总之本书的更大意义在于修身,汝说新闻本身的改进?那是什么可以吃吗。毕竟才子,不通人性。惟有一句念念不忘——“昨天说过的道理,在明天仍有一席之地”。
评分潜台词是这样的:“让你再骚动 扇你一耳光 ” 扇的位置特别痛准狠 不懂为嘛要让邱兵写序,写得风马牛不相及
评分阿兰·德波顿的东西看多了就会看出一股英伦才子的矫揉。洋溢其中的乐观主义不过是一厢情愿,鬼才相信新闻业者会自我约束——观点说的倒是颇漂亮,但那不存在。只要存在利益,世间便不可能有理想的媒体,充当工具是其必然的宿命。特别是社会新闻一章太甜,揭示外在的犯罪原因会让他人警醒?仅仅会增加圣母表现的机会罢了。总之本书的更大意义在于修身,汝说新闻本身的改进?那是什么可以吃吗。毕竟才子,不通人性。惟有一句念念不忘——“昨天说过的道理,在明天仍有一席之地”。
评分虽然不少是正确的废话
评分果然才子作家,文笔优美,而且还能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有些观点确实值得人们思考,人文关怀亦有。推荐给新闻从业者读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