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才女刘梓洁盛名之作
勾起无数人乡愁的温情之作
.
林荣三文学奖首奖作品
金马奖同名电影原著
.
父亲去世后的七天,葬礼乍看行礼如仪,却更似一场悲喜交加的荒谬闹剧。然而,忙碌过后,思念在零碎的日常小事间漫延……
.
经过长达七年的酝酿,刘梓洁记录下与父亲的告别,回首多 年离家求学、工作与生活的岁月,以独特的叙述节奏与语言风格释放乡愁,倾诉生存的感触。
在一篇篇回忆絮语中,悲伤被轻盈地诉说,肃穆匿身于戏谑背后,琐碎日常的饶富滋味,孤身独行也可畅游异乡再找寄托,而那些失去的、沉重的才最令人回首凝眸。
.
=========
.
《父后七日》突破了诸多的限制,开辟了散文的全新版图。——林荣三文学奖
.
《父后七日》乍看以行礼如仪的方式叙述日日发生的事情,读起来却不冗长或琐碎;提到的每件事似乎都有某种荒谬性,却又带着很强烈的情感,直到最后,深沉的悲伤才终于爆裂开来。──张曼娟
.
说到底最最感人的,终究仍是生死之间的惘然与遗憾,终究是那伴随着死亡而来的内在缺失,那是不可收拾的伤痛。——马家辉
刘梓洁
1980年生,台湾师大社教系新闻组毕业,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新闻组肄业。曾任《诚品好读》编辑、中国时报记者,现为专职作家、编剧,兼职瑜伽老师。
问她为什么喜欢写作?她回答:“因为希望赶快写好出去玩。”
.
文学作品:
2010年 散文集《父后七日》
2012年 散 文集《此时此地》
2013年 短篇小说集《亲爱的小孩》(已出版)
.
影视作品:
2004年 电视剧本《野百合》(与蔡宗翰合著)入选公共电视百万原创剧本
2010年 担任电影《父后七日》编剧,并与王育麟共同执导
.
得奖纪录:
2003年 小说《失明》获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
2006年 散文《父后七日》获自由时报林荣三文学奖散文首奖
2010年 电影《父后七日》获第12届台北电影节最佳编剧
2010年 电影《父后七日》获第47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
“我喜欢捕捉光鲜之下的阴影,肃穆之中的荒谬,可是这类事情做太多,就会变得好像只是在耍弄‘我跟别人不一样’的小聪明,会变得非常幼稚,非常自以为是。我又会高潮从这层里面跳脱出来,否定自己的小聪明。 “但我仍不是光鲜或者肃穆的。” 读到这一段被撞了一下。“没错,我...
评分看同名电影时姥爷刚去不久,姥姥还在。 看完后我上网找来了生发出电影的原作,居然那么短,还得了散文大奖,评委们真有眼力,若是换成我,在看到电影前顶多对着这篇似松实紧的小文发一会呆。写回忆文字跟拍电影果然相通,你才气若够,嘻笑怒骂间就把情绪一股脑儿全送给读者,否...
评分这几年对电影散漫多了。 真正想看的电影,一直保持在个位数。有些新鲜热闹的,看过就丢手,绝不恋战。 而有一些,明明买了、存了,就是搁在手边没看,一直拖下去。 《父后七日》就是这样一部片,看了主题就知道自己一定喜欢,直接归入必看类型。 耽搁了挺久,终于在某个夜...
评分下雨天拿到这本书,阴天窝在房间阅读,那些熟悉的场景,熟悉的话,总是让我不忍落泪。 2012年之前,我总是骄傲的和别人说我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在,那时候没有尝过失去至亲的痛苦,只是觉得他们都在,真好。 年底的一个早晨,妈妈一个电话过来,当时还早,怕吵醒室友摁下了...
评分在父后七日、返乡者、上班里找共鸣
评分我记得已经看过旧版了,怎么又看个新版,算是把旧版错字啥的都修订了。同名作为最佳
评分四星給父後七日,書裡其他的內容實在一般
评分前段时间听骆以军的故事便利店让我对“永和”这个地方记忆深刻,也不是说发生在那里的故事有多惊心动魄,就是诉说那些过去的故事总让我想起一种东西叫乡愁,这本书里也提到了这个地方,作者在读大学时居住在永和,度过了丰满的青春时光,在永和,学校和家乡之中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评分我记得已经看过旧版了,怎么又看个新版,算是把旧版错字啥的都修订了。同名作为最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