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1841-1931)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 ,被后人誉为“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利”。勒庞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写下了一系列心理学著作,如《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等,其中以《乌合之众》(Psychologie des foules)最为著名。已被翻译为近20种语言。
胡小跃
法语译审,中国翻译家协会专家会员,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译著有《孤独与沉思》《六个道德故事》《巴黎的忧郁》等。2002年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文艺骑士”荣誉勋章,2010年获第二届傅雷翻译奖。
《乌合之众》是群体心理学的奠基之作。深刻影响了弗洛伊德、荣格、托克维尔等学者,和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等政治人物。2010年,法国《世界报》与弗拉马里翁出版社联合推出了“改变世界的20本书”,其中就有《乌合之众》。
勒庞认为,在群体之中,个体的人性就会湮没,独立的思考能力也会丧失,群体的精神会取代个体的精神。他首次阐明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研究了群体特征和种族特征的不同之处,指出了群众运动的性质,分析了领袖与群众、民主与独裁的关系,书中的许多观点都20世纪的历史里得到了验证。懂得群体心理学,“就像拥有一道强光,照亮了许多历史现象与经济现象。没有它,那些现象就很难看清”。时至今日,《乌合之众》依然具有强烈的当代感。
《乌合之众》原名《Psychologie des foules》(群体心理学),英文版改作《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大众心理研究),并 加了一个主书名(The Crowd),中文版大多将其译为《乌合之众》。
本版依据回声图书馆(The Echo library)法文版译出。
“躲猫猫”、“打酱油”、“70码”、“人肉搜索”……这类事件如今已成为热门甚至是流行词汇。在这些词汇的背后,积蓄着巨大的公众情绪的力量。公众情绪古已有之,只要有群体存在,就会有这样的情绪力量在民间不停流淌。这里的“群体”一词不只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个人,而是心理...
评分2005年10月27日开的巴黎郊外骚乱,骚乱本身即持续了近20天,而其余波远未平息。骚乱起因是两个伊斯兰移民的孩子意外死亡,而情绪的闸门一旦打开,聚集成心理群体,认知强化为认同,引爆的却是移民、对社会政策不满者狂欢式的发泄。 1968年3月的巴黎大学南岱和校区大学生抗议的...
评分我竟然迟到现在才读这本书,我很诧异,相读恨晚的感觉。 在读书的时候,我不断想起历史上发生过的一些著名革命、纳粹、文化大某命、群体性事件,包括我经历过的一些小范围的群体活动,尤其是象安利那样的,我回思人们在其中的表现,也庆幸着自己当时的清醒,但其实我也不敢保...
评分1985年4月23日,可口可乐首位外籍CEO古巴人郭思达在纽约宣布,可口可乐更改其行销99年的饮料配方,以新可乐取代老可乐。此举引发了广泛的抗议浪潮。老对手百事可乐在一旁坐收渔利、乐不可支。至6月底,新可乐的销量仍未见起色,可口可乐被迫向市场屈服,宣布恢复老配方的生产。...
评分书中的观点总结起来就是:群体是有共同目的的人的集合,群体智力低下,盲目而极端,保守又善变,充满原始的暴力和嗜血的欲望。这些观点我是基本赞同的,有很多例子可以支持这一点,外国有十字军东征、中世纪的宗教狂热,中国有义和团,有几十年间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和阶级迫...
早高峰的北京地铁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日常挤早高峰的小白领们早就见惯了习惯了这样的密度,可以合理的根据自己的上下站寻找最佳位置,对“挤或者不挤”“往里走还是原地不动”这样的问题作出理性判断。往往是那些误入早高峰的人,被这样看似无序的拥挤吓到,有些人拼死堵在门口那根杆子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有人一定等到最后一秒才下车,杀出一条血路不惜;有人明明在人流涌动的国贸站下车,却从双井就开始向门口涌动,绝不管前面的人是不是也下车。这种情况下的“躁动因子”还很容易与人群摩擦出意外来,你推搡了我一下,我踩了你一脚,孩子哇哇大哭,车门老关不上,大喊大叫吵起来了。我很喜欢像电线杆上的鸟一样观看这一些画面。我对人群,总有莫名其妙的不信任。
评分虽说勒庞对现实的触觉很敏锐,他描述的现象有一部分我也有同感,但是全书充斥着各种精英主义虚无主义的略偏颇的断言而缺少推论,这点实在不能忍。。。
评分两星给绝赞的翻译。作者提到对群众施加影响有两招:断言与重复。我发现法国学者普遍也善用这两招,比如作者,论述主观武断,毫不科学,且充满了政治目的。(kindle 1/120)
评分很闷的一本书 但是随手一翻就会有想记笔记的冲动
评分早高峰的北京地铁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日常挤早高峰的小白领们早就见惯了习惯了这样的密度,可以合理的根据自己的上下站寻找最佳位置,对“挤或者不挤”“往里走还是原地不动”这样的问题作出理性判断。往往是那些误入早高峰的人,被这样看似无序的拥挤吓到,有些人拼死堵在门口那根杆子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有人一定等到最后一秒才下车,杀出一条血路不惜;有人明明在人流涌动的国贸站下车,却从双井就开始向门口涌动,绝不管前面的人是不是也下车。这种情况下的“躁动因子”还很容易与人群摩擦出意外来,你推搡了我一下,我踩了你一脚,孩子哇哇大哭,车门老关不上,大喊大叫吵起来了。我很喜欢像电线杆上的鸟一样观看这一些画面。我对人群,总有莫名其妙的不信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