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夏蒂埃(1945— )法国年鉴学派第四代的重要人物,主要研究领域为图书史、出版史与阅读史,同时在历史编纂学与历史认知论方面颇有建树。著有《书籍的秩序:14至18世纪的书写文化与社会》、《通信:19世纪信件之用》、《法国旧制度下的阅读与阅读者》等。
本书总结了自1939年以来历史学家对法国大革命起源的看法,重点从启蒙思想与革命的关系、公众舆论的影响、革命书册的出版与传播、宗教变革、王权衰落等方面探讨了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并对既有的结论一一进行质疑与分析,提出了究竟是文化引发了大革命,还是大革命催生了与之有关的文化这一命题,为革命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
传统的历史教科书都倾向于将法国大革命视为启蒙运动的必然结果,许多大革命的领导者,譬如罗伯斯庇尔宣称他是受了卢梭的影响。但也有学者认为不是启蒙引发了革命,而是革命引发了启蒙思潮,而且启蒙思想家对革命具体的影响历史学家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夏蒂埃这部书则不认为...
评分(刊于《经济观察报》2015年9月28日) 文/俞耕耘 当提及法国大革命时,我们总是在谈论启蒙运动。因为长久以来,大革命的发生早已与启蒙话语同构,难解难分。我们甚至从未认真估量:启蒙文人及其文本思想对革命的实效意义是否是决定性的、唯一的与必然的。同时,我们往往乐于...
评分(刊于《经济观察报》2015年9月28日) 文/俞耕耘 当提及法国大革命时,我们总是在谈论启蒙运动。因为长久以来,大革命的发生早已与启蒙话语同构,难解难分。我们甚至从未认真估量:启蒙文人及其文本思想对革命的实效意义是否是决定性的、唯一的与必然的。同时,我们往往乐于...
评分(刊于《经济观察报》2015年9月28日) 文/俞耕耘 当提及法国大革命时,我们总是在谈论启蒙运动。因为长久以来,大革命的发生早已与启蒙话语同构,难解难分。我们甚至从未认真估量:启蒙文人及其文本思想对革命的实效意义是否是决定性的、唯一的与必然的。同时,我们往往乐于...
评分传统的历史教科书都倾向于将法国大革命视为启蒙运动的必然结果,许多大革命的领导者,譬如罗伯斯庇尔宣称他是受了卢梭的影响。但也有学者认为不是启蒙引发了革命,而是革命引发了启蒙思潮,而且启蒙思想家对革命具体的影响历史学家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夏蒂埃这部书则不认为...
观点颇有新意,而且通过严密的层层推进的论证,足以令人信服,而且更重要的是让人反思对历史进程的态度,对因果联系变得更为谨慎。翻译得挺好,但是依然有没看懂的地方。
评分新年70本之67。夏蒂埃在法国大革命研究里,应该算是后修正主义派。所谓修正主义,修正的是左派阶级冲突论,但是后修正派,是将各种单一起源模糊化,正如此书内容,基本否定了大革命具备的各种化约性文化起源,而将其具体化为独立因素的组合体。如果不了解这个学术背景,恐怕对此书写作方式会有些不适应,它基本是在驳论和比较研究,并非系统立论。可能也正是因此,在多伊尔学术综述类总结《法国大革命的起源中》,对本书只是一笔提名,未加详述。建议,如果不熟悉大革命史,对大革命学术研究史也尚不了解,应该推迟阅读。
评分作者务实地将自己置于一个后来者地位,开头不是直接分析法国大革命,而是分析前人的大革命研究。入手较有新意,将文字载体作为重点,从中发掘信息。比如比较相隔一百多年的两次三级会议期间陈情书的内容,从而发现民众观念转变。还对知识分子、文学、书籍、期刊小报等文化组成进行了具体到数量的分析。可惜结尾戛然而止,意犹未尽。
评分从思想史降落到文化史,对于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之间的关系,“问题不再是舆论是接受哲学精神抑或抗拒哲学精神,而是要去理解在18世纪的任何时刻导致一种新的观念和社会现实——公众舆论——兴起的条件”。集中讨论了公共领域、印刷与书籍、宗教与王室等话题,呈现了它们在大革命前夕发生的变化。第1章和第6章尤其有趣。本书具体做法颇带有一些解构的意味,虽然还是实证和本质主义的路子。对各个文化层面细微变革的探索与发掘,尤其对我有启发
评分这本观念史与社会史完美融合的经典终于有了大陆中译。夏蒂埃,达恩顿,半生好基友,傻傻分不清。引言、章一、六耐读。除法国大革命诸多史著外,与《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规训与惩罚》《国王的两个身体》等关系密切。编校错误很少但很显眼。译者专业知识合格,中文句法生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