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一
总序二
绪论
一 杭州的佛教渊源
二 飞来峰造像概貌
三 飞来峰造像调查研究的回顾
四 几点说明
第一章 青林洞与峰顶区五代北宋造像
第一节 造像内容叙录
一 洞窟概貌
二 洞窟区造像
三 峰顶区造像遗迹
第二节 造像特征与咸平造像
一 造像特征
二 灵鹫寺与咸平造像
第三节 青林洞罗汉像的地位
一 罗汉组合与十八罗汉
二 降龙、伏虎罗汉
第四节 青林洞卢舍那佛会浮雕
一 《华严经》七处九会与卢舍那佛会浮雕
二 北宋华严会中毗卢遮那/卢舍那佛样式的形成及其影响
第五节 结语
第二章 玉乳洞宋代造像
第一节 造像内容叙录
一 洞窟概貌
二 造像内容
第二节 僧伽(泗州大圣)信仰与僧伽大师像
一 僧伽信仰与僧伽像的流播
二 玉乳洞第25龛僧伽大师像考
第三节 罗汉造像
一 玉乳洞十八罗汉造像说的问题
二 玉乳洞罗汉造像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 禅宗祖师像与宋代禅寺的祖师崇拜
一 第28号禅宗祖师铺像与宋代禅寺的祖师崇拜
二 第28号禅宗祖师铺像的布局与风格
第三章 元代造像的背景
第一节 蒙元王室与佛教信仰
一 西夏王朝的佛教信仰
二 西夏佛教对蒙元时期藏传佛教东传的影响
三 元朝对佛教的尊崇、管理与元大都的寺塔雕塑
第二节 元初江南和杭州的佛教时局
一 江淮诸路释教都总摄所的设立
二 元初江南寺塔的兴修与杨琏真伽
三 元代杭州兴建的佛塔、佛像及刊刻的藏经扉画
第四章 元代造像的分布与功德主
第一节 造像的分布
一 理公塔区
二 龙泓洞区
三 沿溪山径区
四 呼猿洞区
五 摩崖碑文中的理公岩区伯颜元帅造像
第二节 造像的时间点与功德主身份
第三节 关于造像是否有统一的设计及造像性质的问题
第五章 元代造像的题材内容与图像特征
第一节 佛部造像(含佛三尊)
一 阿弥陀/无量寿
二 释迦牟尼(金刚座释迦与说法释迦)
三 弥勒佛、毗卢遮那佛三尊
四 药师佛、不动佛
五 炽盛光佛
第二节 菩萨部像
一 观音部像
二 非观音部像
第三节 女尊像
一 救度佛母
二 大白伞盖佛母
三 顶髻尊胜佛母及其曼荼罗
四 摩利支天(积光佛母)
五 般若波罗蜜多佛母
第四节 护法像
一 黄赞布禄(黄财神)
二 骑狮多闻天王(多宝天王)
第五节 大成就者像、三僧像与高僧史迹故事组像
第六节 造像题材的特点与造像图本的来源问题
第六章 元代造像的造型与风格
第一节 造像总体面貌
第二节 汉传造像的造型
一 服装与台座
二 宝冠与装身具
三 人物造型
第三节 藏传造像的造型
一 服装与台座
二 装身具与宝冠
三 人物造型
第四节 汉、藏艺术的碰撞与交织
第五节 汉藏交融的风格形态
第六节 结语
第七章 密理瓦巴像、杨琏真伽像与高僧史迹故事浮雕
第一节 大成就者密理瓦巴上师像
一 第91号定日师密理瓦巴三尊像龛
二 密理瓦巴与萨迦派道果教法传承
三 早期密理瓦巴像的存例
第二节 杨琏真伽之像
一 《普宁藏》扉画中的杨琏真伽肖像
二 飞来峰杨琏真伽三僧像龛
三 元初杨琏真伽像产生的根源
第三节 佛教史迹故事浮雕组像
一 浮雕组像样式及其榜题
二 “朱士行取经”浮雕内容与佛教史传的契合度及其题材传承问题
三 浮雕组像产生的时代背景问题
四 “朱八戒”榜题及其相关问题
五 石窟、寺院中的唐僧取经的早期作品
第四节 结语
第八章 布袋像的演化与第68号布袋弥勒大龛的年代问题
第一节 布袋像的演化及其地位
一 布袋像的原型及其早期形态
二 布袋像南宋以后的发展
三 小结
第二节 第68号布袋弥勒像与十八罗汉大龛的年代问题
一 关于年代的两种意见
二 布袋像与罗汉的组合及第68龛的罗汉组合
三 大龛的位置、规模与组合形式
四 小结
结语
飞来峰造像四次编号对照表
《普宁藏》一帧扉画小考
参考文献
鸣谢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