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兆武
1921年生,原籍湖南岳阳,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先后就读于土木、历史、哲学、外文四系。1956至198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后,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译作有卢梭《社会契约论》、帕斯卡尔《思想录》、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罗素《西方哲学史》等,著有《历史理性批判散论》、《历史与历史学》等。
文靖
1975年生,本名文静,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哲学系,曾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现为自由撰稿人。
《上学记》是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的个人口述史。何先生生于1921年,在北平读小学和中学,在西南联大读大学和研究生,共七年,读过四个系,之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上学记》写的就是何先生1949年的求学生涯,其中西南联大的七年是主要篇幅。何先生以治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思想底蕴,以谦和率真的学者姿态,以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和感受,讲述在特殊的年代,尤其是抗战烽火中,一代人的青春和理想、知识和风雅。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当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何先生说:“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并不是真正对人的尊重。一个人的思想本来是活泼的、与时俱进的,又何必一定要把它弄成一种思想上的木乃伊,让人去顶礼膜拜呢?”
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上学记》不止是一本口述史,更是一本打开历史之门、知识之门,乃至真理之门和思想之门的启蒙之书。当然,该书也因对某些老师的个人感受和真实评价而引发争议。
有评价将何兆武的《上学记》、齐邦媛的《巨流河》和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并称为“海峡两岸知识分子的必读书”。
躺在五色斑斓的书丛里,这绝对是一本不起眼的书,土黄色的封面,干净利落且不事张扬,也许某些方面正暗合了何兆武先生自在随和的个性。如若不是朋友的推荐,我可能永远不会有机会拿起它,不过如果真是那样,我的人生也定然会多上一笔遗憾,因为在这里,我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未...
评分老滑头,不是贬义,是夸奖。原因有三 1.老头还有一本上班记写好了,但是不发表,寓意深刻啊。以后的让写也不写。 2.老头写西南联大的那个自由氛围,那个社会情况,还有在北京读书阶段北洋军阀时期等等的时代,与现在很好比较。但是老头不给结论,滑头。 3.老头搞人文科学,49年...
评分从作者口述中说话的方式,及一些作品外的为人方式。可以推断他是一个实在而无太多功利的人,对各种事情心中有自己的看法与富含个人感情。这样的人讲故事,谁会不爱听呢? 看无功利的书,可以很轻松,我看它就只是随便翻翻,不过后来就不想放下了,没事时就会想到看它。题外话,...
评分2006-12-8 星期五(Friday) 何兆武先生的口述自传《上学记》主要是对学生时代的追忆,里面最吸引我的不是那些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西南联大教授某某值一块钱某某值一毛钱某某只值一分钱之类的名人掌故,而是何先生淡泊名利、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其中尤以他对幸福的见解最...
评分谈起现在的大学,潜规则、学术腐败、教授行政化、占据了大家的话题。以至于都忘了大学也曾是个做学问、育人才的象牙塔。而大师和教授,自然也同有关大学的污言秽语一起成为了贬义词。 这时许多人又会想起中国大学的黄金时期——西南联大。战乱的年代,学生老师们一路逃难,哪里...
看到提到19岁的汪曾祺,长发衣衫褴褛,吊儿郎当,会心一笑。看到不少段子,刘文典看不上沈从文,吴晗面对日军轰炸气度尽失,而且还是个二房东,整天想着抬高租金轰人走。“写在水上”其实是个很有历史的习语吧。感觉汪曾祺笔下的西南联大和何兆武笔下的西南联大确实有点不同。何兆武先生对旧社会的那个自由的氛围看来还是非常怀念的吧。
评分真好看,信息量巨大。就像作者一样,搬了个小马扎听先生讲古经。 多少往事,不可言说。那些快乐,心酸,顿悟,惋惜,难言之隐……终归是付之东流。 不过知识分子的优雅与风骨,是永远不会褪色的。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命数,无论如何,总是要带着希望前行。只是二十世纪的中国,苦了些罢。 自由啊自由,你的名字叫西南联大。
评分【2017.1.12--第一本】何老先生有段话印象很深,他说:“我们这一代人对日本的仇恨非常强烈,我想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会有这种感受了。可以说,对日本人的仇恨是我们这代人难以了却的情结。比我年轻一代的,也就是解放以后一直到'文革'时候的中小学生,他们大概也有一个情节,就是对个人崇拜的情结。一听到伟大领袖,马上泪流满面,现在的青年人恐怕也没有那种情结了。”都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情结,可现在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情结究竟是什么呢?
评分看过《中国在历史的转折点》,读起这本书来就比较容易了。每个人的处世观点都与他的经历有关,与他所处的时代相关,可以借鉴,不能复制。
评分何老先生的上学记,自小学起直至革大毕业,由他言近旨远的回忆,再认识昔日历史。既有纷至沓来的风貌旧闻,也有形形色色的各路人士,还时有警醒俏皮的评价,尤其“仁义礼智信,德谟克拉西”一句,堪称何公自身学养深厚的写照。西南联大的学习生涯弥足珍贵,与诸位师友的相交读来颇让人动容,以自我印象感受为标准的点评也与教科书的脸谱大为不同,受益匪浅。更惊讶二二八之际,何公竟因肺病躺在医院内,侥幸逃过乱作一团的“打阿山”。可惜之后的点滴往事,虽在书末偶有提及也流露深切的批判反思,但《上班记》的问世,目前看来是遥遥无期。不过在我22岁生日当天能够徜徉何公的娓娓道来中,与先生共度往昔岁月,纵然当下懵懵懂懂,不知前路何方,内心深处却如窗隙窥月似有指引,相信多年以后追溯过往,亦将想起此刻所思所想。何其幸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