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丝•莱辛(1919—2013),英国当代著名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
1919年出生于伊朗。幼年时在南非农场度过,家境贫困,十四岁因眼疾辍学,十五岁离家做保姆,后从事过接线员、速记员等工作。
曾两次结婚又离异。1949年离开南非,留下丈夫和两个孩子,携幼子移居英国追寻心目中的自由生活,全部家当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说草稿。该书不久以《野草在歌唱》为题出版,莱辛从此一举成名。
1962年,代表作《金色笔记》问世,成为其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充分理由。此后,笔耕不辍,一生出版了五十余部作品。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曾如此评价:“多丽丝•莱辛既是文学史中的典范,也是当下文学创作的先锋。她改变了我们审视这个世界的方式。”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擅长以幻想小说讲述人类故事。在她的作品中,《幸存者回忆录》尤为出色,甚至令众多科幻爱好者为之着迷。
《幸存者回忆录》以200页的精短篇幅,构筑了一个人类自毁文明后的世界,在这片废墟中,幸存的人们似乎又急不可耐地重演祖先的历史,女主人公看着这个永恒的历史圆环,心中是无言的绝望。此时,在她清冷公寓的一面墙上,敞开了一道缺口,一个神秘的空间在等着她……
那里会有她苦苦等待的答案吗?
世界终于被人类毁灭。一个中年女人独居于一幢清冷的公寓。有一个陌生人出现在客厅,将一个女孩和一只丑陋的狗扔给了她。一天,她公寓的墙竟自动敞开,她走进去,目睹了女孩的过去和一个神奇的空间……
《幸存者回忆录》是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多丽丝•莱辛著名的幻想小说,甚至被科幻迷们列入他们的书单。然而作家自己却说,这是一部“狂妄的梦中自传”。
rt,第一次接触这样的魔幻现实小说,不同于一般粗浅的魔幻作品,游离在字里行间的功力很强大。 有点目瞪口呆了——原来小说还能这样写
评分本来写在附注里的,字数太多了显示不全…… 我这次出来带了四本书消磨时光,没想到绿皮车上两个小时就读完了这本。我不明白莱辛到底想讲的是什么?关于末世的小说,我读过《路》,还有某部英国科幻小说。可在这本书上,从逻辑上我感到困惑。究竟是发生了什么样的世界性灾难?...
评分单我个人的意见,可以把这本书所讲述的看成是艾米莉的成长故事和多丽丝·莱辛对人性的敏锐洞悉。故事的前段着重写了“我”收养了艾米莉这个叛逆的女孩,而不断同她磨合;后段则以艾米莉坠入情网为线索,写在这次灾难中她与杰拉尔德的爱情是如何反应这次灾难的实质的。 ...
评分寂寞而空茫的灵魂,在世界的废墟之上,唱响一世绝唱。述说着永恒的爱、忠诚以及责任。我仿佛看见那往日的悲伤、不安,一切善与恶,一切是与非,随着大灾难的到来轰然倒坍在我的面前。而一扇墙的开启,是偶然,抑或是必然;是救赎,抑或是另一场悲剧。静静地在我面前撒下一丝金...
评分开大会的时候顺便拿了一本,居然是幸存者回忆录,台上领导足足讲了4个多小时,我埋着头足足看了将近4个小时,看完了抬起头,饥肠辘辘,已经下午1点了,发现领导还在台上唾沫横飞,觉得仿佛我做了一个很萧条、很迷茫、很无奈的梦。 意境多于叙述,虚幻到了魔幻的穿插着的场景,...
说是“科幻”不如说是“奇幻”/ 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原著行文的问题,有一些段落理解起来有一些费劲/ 似乎暗藏深意,但我也无意去思考/ 对于末世图景的描绘,嗯,差不多就是那样吧/ 最初在别处吸引我买这本书的一段话,并没有在书中看到,不知道是不是在电影里有(和《托斯卡纳艳阳下》一样?)2020.4.6
评分我惊了。意外之喜。好喜欢这样的末日题材。 逃离的,麻木等待的。曾经建立并破碎了的,重组的却更混乱的。活生生的熵增理论。 我曾经把叙述者和艾米莉当成一个人,唔,不同时空里的同一个人。 艾米莉的成长,破碎,重组。真是残缺的美。 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但好喜欢这本。
评分女性视角的叙述,末日,逃离,秩序,混乱,性别,成长。
评分摸鱼一天,前半段太浓重的心理学,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后半段渐入佳境。
评分用末日包装的性别大战 女性成长始终是她的主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