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剋爾•哈內剋 奧地利著名導演、編劇。
2000年,他自編自導的影片《巴黎浮世繪》
獲得戛納電影節的最佳劇本奬。
2001年,他執導的影片《鋼琴教師》
獲得戛納電影節的評審團大奬。
2005年,他自編自導的影片《隱藏攝像機》
獲得戛納電影節的最佳導演奬。
2009年,他編導的影片《白絲帶》
最終問鼎第62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奬。
2012年,他憑藉影片《愛》再度摘得
第65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奬。
以《白絲帶》與《愛》於三年內接連奪下金棕櫚奬、歐洲電影奬以及金球奬最佳外語片的奧地利導演邁剋爾•哈內剋,不僅打破影史紀錄,其美學風格、人性刻畫、執導功力、視電影為藝術的堅持,皆已讓他成為當代最重要的電影導演之一。
★★★★★
本書包含:
★《鋼琴教師》《白絲帶》《愛》等23部作品全滿迴顧
★126張珍貴劇照與未曾公開的私人影像
★長達兩年的追蹤記錄、深度訪談
至今為止最完整、最詳實、最貼近導演內心世界的電影人必讀之作
★★★★★
本書詳細記錄瞭哈內剋導演對自己從影以來製作的23部電影作品的真實看法,從早期那十部現今難得一見的電視電影開始,到奪下多項大奬的《愛》。
此外,哈內剋將迴顧四十餘年來的導演生涯。他從自己叛逆的青春期開始談起,細細講述他如何從一位偏遠小城的劇場導演,成長為世界聞名的電影導演,進而暢談他的電影理念、他對人性的獨特觀察,以及他怎樣構思琢磨每一部劇本,又如何安排每一場戲的場麵調度。哈內剋的語言如榮他的電影一般冷靜、精準,在本書中,他將暢談每部作品背後的故事與創作源起。
对话录的形式,展现导演本人是如何剖析影片的拍摄手法,讲解细节处的隐含喻义。看着还是挺有意思的。毕竟关于电影的表现手法,非专业人士的确很难看出个一二来。任何一个导演对镜头画面都有他自己的一套诠释,将文字的描述转化成图像的视效,色彩搭配、光线明暗及镜头的角度...
評分哈内克的电影不好看,这是许多人的第一反应。 奥地利著名编剧、导演哈内克的电影既不容易被读懂,又往往让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在大多数的电影分类中,哈内克的作品都被归类为惊悚片、悬疑片或暴力片,我想他一定很不满意。因为大多数的惊悚或暴力电影,虽然吊足人胃口,并带...
評分昨天在库布里克,非常认真地读了这本《哈内克论哈内克》。印象深的是哈内克心目中最好的三部电影,依次是塔可夫斯基的《镜子》,布列松的《驴子巴特萨》,帕索里尼的《索多玛120天》。昨天我看书的时候,非常能理解哈内克评述《索多玛》的观点,他认为在《索多玛》那部电影里有...
評分 評分哈内克的电影不好看,这是许多人的第一反应。 奥地利著名编剧、导演哈内克的电影既不容易被读懂,又往往让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在大多数的电影分类中,哈内克的作品都被归类为惊悚片、悬疑片或暴力片,我想他一定很不满意。因为大多数的惊悚或暴力电影,虽然吊足人胃口,并带...
除開篇哈內剋錶現齣天性中的耿直可愛,大半篇幅還是以典型的冷靜歐洲知識分子麵目齣現。因執著於劇團工作,拍電影生涯起步較晚,但也影響其篩選劇本、場麵調度、布景、調教演員的能力。創作路數一開始就相當穩定:擁有優秀的固定班底;早期就形成一鏡到底;關注媒體對個人的掌控和摧毀,從“冰川三部麯”起對媒介的反思;在撰寫劇本之前,先建構人物背景的豐富信息,先蓋好文本結構,認真畫好分鏡,反復確認拍攝細節——很明顯,又是一位在片場需要絕對控製權的導演。他自認是現實主義者,“父母的罪行是子女的精神疾病”,並不相信幸福的存在,暴力因為欠缺溝通而産生,不能近距離呈現苦難(那是不道德的);采用黑白拍攝是為瞭創造和敘述事件間的距離感,設法培養觀眾的懷疑,迫使他們運用想象。
评分對哈內剋作品曾有很強的興趣,從這裏瞭解瞭他的早期經歷,大學哲學專業、組建劇場和奧地利文學的影響。雖然作品很怪但是個人是很沉穩的,歐洲血統的藝術片還是太冰冷瞭,喜歡更有溫度的。但是這本全是一問一答的訪談錄還是有點散亂不成體係,《十年一覺電影夢》這樣的結構要好一點。
评分這排版,這價格,這訪問水平。基本就是通稿訪談以及電影颱前幕後。【書簽很好看,收藏】
评分采訪者不太行
评分料足,邊補電影邊翻書實在太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