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36— ),著名作家,世界小说大师,被誉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和拉美“文学大爆炸”主将之一。
1936年生于秘鲁南部亚雷基帕市的一个中产家庭,父母在其出生前数月即离异,略萨出生后随妈妈在祖父一家长大,直到十岁时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不久,父母复合,一家人住到利马郊区,略萨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光。
略萨十四岁时,父亲将其送往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就读;毕业前一年,又在报社当实习记者。最后,略萨从军校退学,在圣米盖尔中学完成中学学业。期间,略萨撰写的第一部剧本《印加王之逃遁》被搬上舞台。
1953年,略萨进入圣马尔科斯大学主修文学与法律,并供职两家报社。1957年第一次出版短篇小说《首领们》,标志着文学生涯的开始。1958年,获奖学金赴西班牙马德里大学深造,后移居巴黎。
1987年,略萨回到秘鲁,开始投身政治。1989年,在出生地亚雷基帕市正式宣布投入总统选战,但最终失败,“自我放逐”到欧洲,重新回归文字创作。
2010年,因为略萨在作品里“对权力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犀利的叙述”,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90年,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角逐秘鲁总统大选失利后,“自我放逐”到欧洲,在此期间撰写了一部“选战回忆录”,这就是《水中鱼》。
全书共二十章,单数各章回忆了作者是怎样踏上文学之路的,其中穿插了其童年和青少年的成长过程、记者工作生涯、求学历程、文学创作,以及与胡里娅姨妈的婚姻;双数各章描写了作者从1987年至1990年的政治历险:从反银行国有化开始,到组织民主阵线,到参加总统竞选,到失败的出走和回归文学之路。
这是一本独特的回忆录,读者不仅能从中了解到略萨的生平和创作动力,同时也能窥探到秘鲁的历史与现实、党派斗争、竞选内幕等。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尔加斯·略萨文学、政治回忆录
略萨这本回忆录既是一份政治立场的声明,又是一场文学生涯的见证,两者同样引人入胜。
——《出版人周刊》
(巴尔加斯•略萨)出版了一部引人入胜、时常饱含着痛苦的回忆录……发人深省。
——《纽约时报》
《水中鱼》提供了一幅令人叹服的自画像,刻画了一个深陷在民主极端无理性的浪潮下的政治天真儿……一个时常令人发笑又具有警世意味的故事。
——《时代周刊》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今年略萨先生已经82岁的高龄,作为“有可能”是最后一本的自传,还是值得一看。
评分从向巴黎迈开文学的第一步,到政治游戏中的全身而退,跨越时空的两次离家彼此呼应。现实生活仿佛去掉极端戏剧性后的小说影子,政治斗争却又免不了单方面官腔主观论述,距离还是太近了一点,书中的各种情愫其实在他之后的小说中显现得要更为真切。不过,文学家从政的第一视觉记录还是蛮过瘾的;特别是看他以从左到右皆不讨好的自由主义角度,对两种政见下人性愚昧贪婪丑陋之辛辣分析,更显出期间闪现的理想主义之可贵。不错
评分19113单章从作者童年开始,双章从回国后从政开始,双线并进。不得不说南美洲的政治乱的简直像印度的电缆线。对文学的着墨比对政治的要少。 略萨和马尔克斯在回忆录里都默契地没提到对方,仿佛从来不认识。 排版差评,每章的注都放在最后,文中还莫名其妙有字词被加点。
评分连回忆录都是双线结构,可以看出略萨中毒之深了。但那位记者的原型却没有一个胡莱玛来拯救他。
评分确实偏为流水账了,单双章节的分叙也没什么效果。 这样看来,略萨的前几本书也都是在写自己,童年青年发生的事一直存在着。 只是,比起小说里的世界,现实很无趣了,而政治,更为无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