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芳,生于1984年,凭借《北京折叠》高票力压斯蒂芬·金,斩获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曾获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2007年开始正式在杂志发表小说、散文,小说散见于《萌芽》、《科幻世界》、《文艺风赏》、《青年文学》等刊物。曾出版长篇小说《流浪玛厄斯》、《回到卡戎》,短篇小说集《星旅人》,文化散文集《时光里的欧洲》。
本书讲述了三十年过程中两代人的心路历程和人生选择。父亲经历文革、上山下乡,回城之后反思自己年轻时的所为,在内心负疚的驱使下,前往世界各地,寻求精神出路。女儿自小按部就班上学读书,生活平稳,却在面临人生方向选择的时刻感觉迷茫,试图从纷杂的现实中寻找自己,以及内心疑问的答案,经历了公务员生活、北漂生活、精神崩溃的痛苦,最终获得领悟,找到内心的清明安宁和立志从事的事情。小说集中于人的内心求索,在时代变换中寻找人的自我生成过程。全书部分内容暗合《一九八四》,从《一九八四》出发,写真实世界一九八四年之后发生的种种意味深长的变化。
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可能故事情节比较容易理解,生活场景相似,也曾有过与小说中的“我”(轻云)类似的心理活动,整体读下来,在许多细节之处,都很有共鸣,无论是生活的年代,还是配角人物的速写。我想能喜欢看这本书的人必然是有过与“我”类似的心理体验,不能完全说是...
评分在这个纷繁喧闹的当下,似乎迷失自我不再思考才是必然的选择,而期望自已自由和保持自我的独立的过程是那么的痛苦,在书中这样的痛苦作者不得不用精神抑郁的方式来呈现。 我们都是飘荡在生活大潮中的蒲公英的种子,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一个点来确定位置,这个点和这个点的位置是...
评分好像每个人都没能按自己最想要的方式过一生。 人生可以不必太过圆满,求而不得未必是遗憾。 但如果一艘船不知道该驶去哪个港口,那么任何方向吹来的风都不会是顺风。 只是不想在十六岁就能一眼望见六十岁的样子。 人生应该有无限可能。 “我问微月结婚是什么感觉,她说也没什么...
评分什么是自由?“自由”在中国古文里的意思是:“由于自己”,就是不由于外力,是从外力裁制之下解放出来,才能“自己做主”。 自由到底有多重要呢?就如桑多尔.裴多菲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所以,古往今来,无数的学子奔赴在追求自由的道...
比大多数写青春的作品成熟很多,视野不在局限于自我,比那些自恋型的写作者高出一大截
评分对很多人来说,步入社会如同陷入汪洋,前无灯塔后无退路。内心的彷徨,或碍于面子,或挚友稀疏,无人诉说,更多时候除非自解,别无他路。这过程中的唐突,常人只能感知整体,胸中有块垒而不能言。而《生于一九八四》的笔法则似高速摄影,竟将那迷茫心理丝分缕析,这感觉就像看清了蜂鸟振翅,妙不可言。
评分穷尽了我所有心思,活脱脱另外一个我。我们跌跌撞撞、笨拙地努力着,并终其一生,想要找寻着自己要为之付出大量乃至倾其所有但在别人眼里没那么重要的人生意义。别人兜兜转转也就度过了人生的迷宫,而我们却要被自己难死。
评分颇能让人产生共鸣的一本书,景芳写的很克制,但是情绪却还是从只言片语中汹涌的流出来,在读者心中一捏。读的过程中,总是会思索:这到底是不是作者的自传?作者自己在后记里写道:这是一本非自传的自传体小说。有一些心境,如果你经历过,就知道那些外在的相似与否不重要,事件的细节只是服饰上的冠带,事件的感受才是服饰下的躯体。而我最喜欢的一段话:人的理性选择就是在所有你看到的东西里选看上去最合理的相信,然后在所有你看到的做法里选择看上去最理智的去做。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其实不是你如何选择,而是你看到了什么。人的很多问题来源于看到的东西太少。从作者的成长背景来看,她是一个集感性和理性于一身的作家,这样的背景已足以让她秒杀无数叽歪感情的鸡汤写手。喜欢她。
评分穷尽了我所有心思,活脱脱另外一个我。我们跌跌撞撞、笨拙地努力着,并终其一生,想要找寻着自己要为之付出大量乃至倾其所有但在别人眼里没那么重要的人生意义。别人兜兜转转也就度过了人生的迷宫,而我们却要被自己难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