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作家,编剧,摄影师,文化项目策划者。
1984年,开始发表文字,以小说《棋王》著名。其他陆续有剧本、杂文、评论等;1985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驻校作家;1992年,获意大利NONINO国际文学奖,同年5月,意大利威尼斯驻市作家;1995年,香港科技大学驻校艺术家;2000年,台北驻市作家;2014年6月,出版《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一书,获选中国书业年度图书。
2005年,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评委;2006年,为《刘小东新作:多米诺》制做图片记录和纪录片;2008年5月,获邀为韩国全州国际电影节大师课程教授者;2008年9月,第11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阿城先生全新作品。收录的文章为阿城先生亲自选定,其中许多篇目为阿城先生独家提供,从未见于国内报刊或网络。体例也为阿城先生亲自编订。
散文随笔集。分为文化、电影、绘画与摄影、音乐、人物等部分,谈及的话题十分广泛,显示了阿城先生浩瀚惊人的知识范畴。
初识阿城,是在窦文涛的圆桌派。 窦文涛极喜欢阿城,一期节目要点阿城先生的名五六次,动辄就是“阿城先生说”“阿城先生这样看”“那阿城就说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点” 不知道的要以为阿城先生是他的赞助商。 从那时开始我就试着找阿城的书看,最初看了棋王 树王 孩子王。赞美的话...
评分讲电影的部分看得比较多。多是为人作序,也有一些对他人作品的褒贬评价。提到一些人,希望能记下来扩大成面。就阿城对所谓艺术的看法上来说,惭愧地概括出两个粗糙直观的印象,一是他尤其强调人的本能机制对艺术的影响,二是中国文化中的世俗性,且这种文化已经断掉了,不可接...
评分从论述何为“文化”开始,逐步细化到讨论电影,绘画,音乐等等方方面面。篇幅都不长,属于随笔类型。书中有些内容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是有些代沟的,但透过事件看到的本质都是不变的。在书中你可以读到许多意想不到的观点(这也与作者长时间的积累和思考密不可分),看后的感觉...
评分讲电影的部分看得比较多。多是为人作序,也有一些对他人作品的褒贬评价。提到一些人,希望能记下来扩大成面。就阿城对所谓艺术的看法上来说,惭愧地概括出两个粗糙直观的印象,一是他尤其强调人的本能机制对艺术的影响,二是中国文化中的世俗性,且这种文化已经断掉了,不可接...
评分讲电影的部分看得比较多。多是为人作序,也有一些对他人作品的褒贬评价。提到一些人,希望能记下来扩大成面。就阿城对所谓艺术的看法上来说,惭愧地概括出两个粗糙直观的印象,一是他尤其强调人的本能机制对艺术的影响,二是中国文化中的世俗性,且这种文化已经断掉了,不可接...
有一些重复的地方,有一些没必要收录的,但是却不碍有很多有意思的观点和认识。
评分对这一类侃爷总是心存偏见,准确点说,是对“通透”的戒备心。作者的智识让人钦佩,但论事讲理常常周旋,用话术稀释掉问题的直指,用学识营造获得新知的错觉,“打一闷棍,塞俩糖。”酒桌上众星捧月的角色,龙门阵里左右逢源的赢家。但不能细想,一琢磨,就觉得哪儿不太舒服,处处是偏见、猜想。他总让我想起生活里的一类人。佩服,但不喜欢。
评分对这一类侃爷总是心存偏见,准确点说,是对“通透”的戒备心。作者的智识让人钦佩,但论事讲理常常周旋,用话术稀释掉问题的直指,用学识营造获得新知的错觉,“打一闷棍,塞俩糖。”酒桌上众星捧月的角色,龙门阵里左右逢源的赢家。但不能细想,一琢磨,就觉得哪儿不太舒服,处处是偏见、猜想。他总让我想起生活里的一类人。佩服,但不喜欢。
评分填空也蛮有趣的
评分看完这本书,还要不明白阿城说的内容,那就太不应该了。这本书是把他的讲稿、访谈、以及相关的文字收集起来,这些文章大体上都是对于文化相关的评论,文化文学,在之前的集子里有写了不少,这个集子还要包含一些电影、音乐等。文学的优势是修辞,也就是掩饰,不是武装格斗,是文化修饰。文章藏一些比较好,不过阿城的文章越来越露骨,文学的味道越来淡,当然这种不是味精的文化访谈,固然是他的特点之一,但是这种加了佐料的文字访谈,恐怕未尝不是一种武斗。当然,他是不会承认这种不加修饰的恶意,或者本身就对于自己所处环境的恶意,这种恶意差不多持续了一百年,其中的人很少有例外,能够从这种文化的恶意中解脱出来。或许,文章本身就是对于自身恶意的释放,或者是对于过去修饰文辞的告别。阿城经常说巫文化,没错被他文字催眠的人不知凡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