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汉娜•阿伦特(1906—1975) 美籍德国犹太哲学家,曾师从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自1954年开始,阿伦特先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开办讲座;她还担任过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阿伦特以《极权主义的起源》(1951)、《过去与未来之间》(1961)和《论革命》(1963)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及其天才的洞见和隽永的智慧,为当代政治哲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上令人瞩目的人物。

出版者:译林出版社
作者:[美] 汉娜·阿伦特
出品人:
页数:420
译者:安尼
出版时间:2017-1
价格:59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4764940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汉娜·阿伦特 
  • 历史 
  • 二战 
  • 社会学 
  • 政治哲学 
  • 极权主义、威权主义政权 
  • 政治学 
  • 德国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汉娜•阿伦特极具争议性的著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犹太政策进行全面总结,提出著名的“平庸的恶”概念,引发西方思想界长达五十年的争论

●详细记录纳粹战犯庭审全过程,还原历史现场,探讨战后审判的合法性

●无删节简体中文全译本首次出版

●特别收录阿伦特德文版自序与德国史学巨擘汉斯·蒙森导读

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纳粹战犯、“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重要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审判。汉娜•阿伦特就这场审判为《纽约客》写了五篇报告,后集结成书。《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详细记录了这次引发全球关注的审判的全过程,并结合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平庸的恶”的概念。恶的化身未必是狂暴的恶魔,也有可能是平凡、敬业、忠诚的小公务员。艾希曼由于没有思想、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并不能以“听命行事”或“国家行为”的借口得到赦免。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纳粹的庭审报告,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最负盛名的作品,此书抛出了那个著名的观点:平庸的恶。艾希曼,党卫军保安总局四局盖世太保B处犹太人科长(IV-B-4),以色列指控他对屠杀600万犹太人负有最直接责任。艾希曼1945年从德国越狱,通过党卫军地下组织伪...  

评分

评分

1961年4月上旬前往以色列旁听艾希曼审判,一个月之后离开,5月10日抵达比利时,在巴塞尔呆了一周,见面雅斯贝尔斯,5月17号前往慕尼黑,住到6月中旬。在此期间,她给友人玛丽·麦卡锡的信中提到了关于此前不久耶路撒冷之行的感受;后来回到美国开始撰写此书,阿伦特致玛丽信中...  

评分

评分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6/12/22/%e4%bd%a0%e7%9a%84%e9%a1%ba%e4%bb%8e%ef%bc%8c%e9%93%b8%e5%b0%b1%e4%ba%86%e5%bc%a5%e5%a4%a9%e5%a4%a7%e7%bd%aa/ 原载季风书园微信2016年12月14日 ------------------------------------------------------------------------...  

用户评价

评分

翻译成恶之平庸更为妥帖,让人惊讶的是本以为凶神恶煞的刽子手其实外表和心理都与常人并没有太大区别。当把个人作为国家的犯罪对象来起诉时,首先引起的思考是当人处于体制庞大的机械之中该如何自处,法律显然不会以个人的良知作为定夺依据(牵涉到法律这次审判依旧有一个很大问题是犯罪者的属地原则)。历史上有数不清这样“不作为”的犯罪分子,它们甘愿沦为庞大机器的零件,漠视良知拒绝思考没有想象力,最后造成集体犯罪,少数保持清醒的人也不得不成为“内心的流亡者”。比较闭塞的信息让我讶异犹太复国委员会在有效屠杀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历史总是不断在重演,我们国家爱国教育基本上就是反日教育,将日本视为低劣的民族似乎习以为常,在未来我们会不会泯灭良知成为新一轮的刽子手,这是一个让人恐慌的问题。

评分

阿伦特提出了法庭审判权,艾希曼反人类罪,如何对待艾希曼辩护三个问题。可惜论述比较失焦。对于恶之平庸的分析零散费解,全书的宗旨不及附言陈述凝练。但阿伦特确实提出了深刻的问题,法律能够为公正做些什么?法律自身的逻辑是否成为艾希曼逃脱罪责的理由?个人判断与道德在现代社会何以必不可少?

评分

舆论想要一份“替罪羔羊”的庭审秀,但阿伦特给出的是一份思想性超前的报告:她勇敢的跳出了审判本身,洞见人性,在政治哲学体系下剖析极权(官僚)机制下的“齿轮”。极权体制淡化人性,让人成为罪恶机器下的小齿轮。而正是不思考,让平庸如艾希曼之类的人成为那个时代罪大恶极的人之一。思考的缺席,良知的偏离铸成了一种新型的罪恶,而法律的逻辑似乎在这种新型罪恶上已然失效。阿伦特了冒天下舆论之大不韪,但确道出了最尖锐的问题所在,至今让人无法停止反思。“政治不是儿戏。论及政治问题,服从就等于支持。”那么当下的我们毫无疑问也是在平庸之恶的范畴中持续麻木。

评分

阿伦特不喜欢为自己的学术身份归类,却无法改变后人给她的诸多身份标签,在中国首先就是政治哲学家这个标签。这本书终究是一部充满现实关切的报告,从题材上说可算纪实文学(类似的作品如斯塔尔夫人的法国大革命)。如果按照传统的政治学论著或论文式写作规范去按图索骥,你一定会失望。

评分

「平庸的恶」已成为被过度阐释&消费的标签,对照原文banality of Evil,此广泛传播的概念值得商榷;正文中亦并未长幅围绕展开,相比正文犀利偏激的陈述,结合导言和附录更发人深省。阿伦特笔下的艾希曼并不具有大众赋予的妖魔化特征,其「平庸性」基于:1、作为极权机器上去人格化的齿轮,为完成官僚体系下达的命令而尽职;2、其人格、道德、思考力诸方面均十分平庸,努力获擢升可能是最大动力。藉由此话题性深广的事件,探讨“耶路撒冷法庭在何种范围之内满足伸张正义的要求”更有看点——战争罪和反人类罪如何区分,种族驱逐/灭绝怎样界定,司法制度处理国家机器组织的行政性屠杀的无力感(人为制定的法律本身就包含暴力因素),“胜利国”法庭是否有权审判,犹太复国主义者/欧洲其他国家的参与度;一本寓意/语义太过丰富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