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拉·比斯,执教于美国西北大学,曾以Notes from No Man’s Land一书获得了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她的文章经常发表在Believer 和Harper’s Magazine上。
本书由三十篇文笔优雅、思想深入的文章构成,讨论了众所关注的“免疫”及“接种”等问题。
本书作者尤拉·比斯新为人母时,这个全新角色使得她陷入了妈妈们常有的一种焦虑当中:对政府和医疗机构无法完全信任,担心孩子呼吸的空气、吃的食物、用的床垫、吃的药以及使用的疫苗中究竟是什么……她发觉人们实际上是无法让自己的孩子或者自己“对这个世界免疫”的,于是,她开始了一场针对“免疫”的细致的调研,而本书则是她研究内容的集结,本质上,也是与新父母们,以及社会大众的诚恳交谈——谈信任问题,谈取舍问题,谈科学的可贵,以及人们有时候的急功冒进。
比斯正视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共同忧虑,她理解这种焦虑正是面对诸多信息来源,面对人类自身的偏见、脆弱、不能相互信任,以及面对永恒的不可知与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时的一种无力反应。然后她在书中告诉我们:每一个个体其实都在一次次地面对着生命中的重要“抉择”,在我们每个人都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这个时代中,人们应当如何动用理性的力量去思考各种重要问题,如何去除偏见,如何接近真实,如何判断,如何抉择。
这本书知识渊博、旁征博引,广泛涉及到历史、文学、神话、及医学历史,视域开阔,充满了思想的力量,仿佛在科学与文学的接壤处生长。可以说,这本书讨论“免疫”,但最终讲的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和命运到底是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相互关联起来。
感觉是医学题材书籍的一股清流。 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竟是久久回味,思之良久。虽然乍看书名让人心生一丝抵触,怕又是充满学究气息和医学术语的学术书籍。令我感到吃惊的是,这本书不仅没有上述所及的学术知识,反而作者的描述之精彩,文笔之优美,让人读之如沐春风。并且,...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年轻的母亲。在是否给孩子接种疫苗的问题上,她做了很多功课。她研究了各种疫苗的历史和研究历程。她的观点是接种疫苗,使自身获得免疫力不仅对自己,更是对群体有意义的。 这本书是由无数小文章组成的,每一篇都是作者由自己孩子的情况写开去,探讨某一种曾...
评分说到阅读《免疫》这本书,不能不说是一次冲动的体验,听过《八分》中一期讲到借种疫苗的节目后就冲动地买下了它。 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尤拉.比斯并不是相关问题的专业人士,而这本书也不像我最初认为的那样是一本介绍免疫的科普书。这本书确切的说是作者初为人母...
评分这本书我感觉一般,整本书都很散,作者围绕疫苗,免疫这方面,从生活很多小事出发写的碎片式的感想。但因为整本书就是以一个母亲对孩子是否需要接种疫苗的疑问作为出发点的,所以从生活中对孩子担忧的各个方面来分析、看待免疫这件事也是吸引人的一个角度吧。 但单从一个希望获...
评分这本书的故事是从一个年轻妈妈的亲身经历开始的,这个开头非常抓人。 当一个新生儿初到这个世界时,为人父母者真的是充满期待且又很焦虑。婴儿将不得不面对种种危险,我们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安全的因素在孩子这里就更加险恶。同时,为人父母者得帮孩子去做各种重大选择,责任相...
私心很喜欢的一本书,两年前经历了作者描述的状态,常常困惑想这么多是不是庸人自扰,或者后悔有些选择做得不好。但将个人的感情放在更大的环境里,竟然得到了不同解答,视角的转换反而让看似无解的问题有了一点解决的理由和希望
评分虽然已为人母,但是这本书依旧是啰里八嗦看不下去。波长对不上,这样的科普不看也罢。
评分这个人的读书方式和我很相像,她爸的一些想法也和我挺像。
评分原以为是一本科普类读物,但其实是一位母亲深情感悟,充满着人性关怀文字,特别适合初为母亲读者。作者思考医疗体系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得出结论为了自己孩子也为了所有孩子,注射疫苗利大于弊。 现在社会上也充斥着对于免疫的偏见,这本书可以起到拨乱反正作用,让你具备最基本常识,用更科学理性态度来看待孩子注射疫苗这一问题,消除无谓的担忧。 疫苗是外来物,而注射疫苗得益并不止于自身,疫苗引发出思考是,我们身体边界究竟如何确定。关于“自我”与“他者”的讨论最终把这本书推到了哲学的高度,留下值得深思的东西。
评分非常棒的一本书,初为人母的人读起来一起会有很多共鸣。而针对疫苗、过敏等,作者的思考很有深度,综合了医学、文化、伦理等,行文风格和苏珊桑塔格有点像,属于不可多得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