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
二十世纪法国最具影响与个性的作家、电影编剧、导演、戏剧家,同时也是二十世纪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情人”。杜拉斯1914年出生于法属印度支那,19岁回到法国,殖民地生活经历成为她生命的底片与创作的源泉。以此为背景创作的小说《情人》夺得了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奖,为她赢得全世界的读者。杜拉斯的一生亦是一部传奇,即使是七十多部作品、近二十部电影、数段传奇爱情也难以完全定义她的人生,作为读者的你仍然需要不断地从言说与想象中去找寻这个悬而未决的杜拉斯。
▼内容简介
本书是意大利女记者莉奥波狄娜对法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采访录。访谈全面贯穿了杜拉斯的童年生涯、少年成长、巴黎岁月直至后来的创作生涯,并从电影、戏剧、艺术、法国新小说派等角度全面解读杜拉斯的百变容颜,将杜拉斯未能直接表现在作品中的个人心路与情感思考呈现在一问一答之中。同时,杜拉斯还以身为作家、导演和编剧的多重身份,同狄娜一起探讨了文学、电影和戏剧和两性关系等话题,并对二十世纪法国文坛上的数位文学大家如萨特、加缪等进行了独特而趣味盎然的点评。可以说,杜拉斯不仅是在谈论自己,更是在深入地谈论她身处的时代,因而,本书正是以她为核心,辐射至整个二十世纪法国战后文化与文学领域。
▼编辑推荐
★永远的文学情人“杜拉斯”,回望一生的晚年访谈录
★金句女王杜拉斯犀利活泼地评点着自身与周遭世界,不仅是在谈论自己,更是在谈论着整个时代
★自传式访谈录,轻松易读,以杜拉斯为核心辐射至整个二十世纪法国二战后文化史
如果一位作家影响深远,那么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我们谈论任何话题,似乎都会涉及他。可当你调过头来想要真正谈论他,却又无法有效地谈论。 杜拉斯就是这样一位作家,她已如愿成为星球作家。在中国她也成了偶像,她是王小波提及次数最多的作家。我们从不缺少关于杜拉斯的访...
评分 评分我很早就看过杜拉斯的《情人》,不知道是阅历浅还是翻译问题,反正没读进去。这本书是在图书馆借书时无意看到,顺手借回来。 想不到读了几页,就完全沉浸其中。杜拉斯是如此的真实坦白,难以想象任何一个名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像她谈到家庭时,“我们的生活方式 - 绝没有欧式或...
评分文/文小妖 这些年,断断续续地读过很多杜拉斯的作品,也读过很多别人写她的文字。杜拉斯讨厌别人挖掘她的生活,她恨,根本在于恨除她之外的人写她。她不要别人写她,她要自己写自己,把散落的片段,一点一点地写进不同的作品里,所有的集子中的细微拼凑,就能看...
评分知道玛格丽特·杜拉斯这个名字纯属偶然。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或许也是个必然。我记得自己曾在一本关于文学评论的书中,了解到《情人》这部小说,作者做了隆重的鉴赏与推荐。书中与《情人》共同展开论述的是其他世界名著,而那本文学评论的作者也是我十分敬仰的著名批评家,所...
“酒精让孤独发出声响”
评分“可是姑娘呀你很忧伤,那忧伤源于不确定的欲望”
评分4.5,信息量丰富的访谈,许多独到有趣的观点和逸闻;直接、犀利、毒舌、孤傲、坦然,勇于剖析自己,也不忌讳诋毁他人,她从来都是沉溺于自我世界的女王;母亲和家庭的阴影贯穿一生创作,既是永远的心结来源,也是滋养艺术的痛苦养料;写作于她是内心事件,是让文本取代自己的位置,是表现禁忌,模糊了历史背景的文本挑战着古典主义的神经,非线性阅读让她和读者间保持沟壑;而电影只是为了逃避写作,闲着没事的玩票,和写作一样,她意欲在胶片上重现“内心时间”(难怪她称普鲁斯特为中性者);当然,在这两个领域里,入其法眼的寥寥无几,法国当代作家一一抨击过来(布朗肖稍好),改编其作品的电影除了雷乃都是垃圾,讨厌伯格曼,最爱小津雷诺阿弗里茨朗卓别林德莱叶,戏剧范畴则偏好斯特林堡和品特。
评分赤脚的、贫穷的、烈日炎炎的童年,在这个女孩子心里留下了印记,她像张爱玲一样,抗拒着成为自己,却抗拒不了命运的降临,可那命运却偏偏又是神赐的礼物,是她们才华的永生之源。
评分悬而未决的激情。人这一生最糟糕的事情是,无法去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