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平,重庆人,生于1961年,先后身份是:电工、北大博士、民营出版人、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在国营、民营和外资机构担任过管理职务。2002年被聘为中国文化书院导师。2005年作为中国书业唯 一代表应邀参加法兰克福书展。摄影近40年,存有底片数万张,足迹几乎遍及中国。本书出版前,作者曾于2015年4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过题为《相机是你的第三只眼》的讲座,并展示了书中的部分作品。已出版摄影集《三峡,我们在路上,我们眺望故乡》《纽约面孔》和《中国面孔》。
一个小人物眼中的清明上河图——中国人日常面孔40年纪录
本书大部分图片在哥伦比亚大学展示过
作者有国营、民营、外资的管理经历,先后身份是工人、北大博士、民营出版人、哥大访问学者,是本书展示的那个时代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本书无宏大主题,无宏观叙事,只有无数细节和表情——327张照片中有诚恳正直,有小心翼翼,有真情流露,有暗淡和朴素……总之,只有简单的、原汁原味的事实。
本书反映的主要是普通人,普通人创造历史。
中国之美,中国之老百姓,中国之四十年,尽在《中国面孔》中。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细节是魔鬼。四十载改革开放,中国人不过是在讨生活。摄影家个人的生活掠影。
评分请看同题材朱宪民拍的《中国百姓》,这里作者只是把自己没有思考按下的快门加上自己“感动”的创作者意识去编了此书。
评分最大的感受是作者2004年去过西藏。照片无质感,有的甚至浪费纸业,是普通人创造历史,但艺术书写普通人也需技巧和角度。本书的序言有思想,具体内容无感,倒退回来再看序,反而觉得类比其他大师作品没有可比性的无意义。入门级自动挡发烧友的作品。
评分青海塔尔寺2012
评分上海人民真的很喜欢晨练哈哈哈。三峡移民部分的照片很有价值。至于北京雾霾里的大裤衩,难免让人想起《穹顶之下》。也就二三十年前的普通人生活,最大的感受是: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公共生活的极速萎缩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世纪初在上海各种公共空间晨练的市民,还是1999年湖北那个在大片鱼塘边摆个躺椅酣睡的大爷,都令人怅然。 而现在的公共生活图景是什么样?网红店门口排队打卡是个代表,外卖行业高度发达也是侧面说明,谁不羡慕韩剧里在路边酒馆烤肉的年轻人?极权主义美学也在入侵我们的味觉。 对比此刻展出的马格南图片社的主题展“HOME”,他们的镜头里那些闪光动人的生活图景,我们也曾拥有过,看似落伍罢了。普遍性的在丧失、被剥夺,朋友们,学会拒绝啊。又想起许鞍华说过的那句话:人应该有拒绝最好的东西的权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