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叔華(1900~1990),女,小說傢、畫傢。原名瑞棠,筆名叔華、素心。廣東番禺人。1922年就讀於燕京大學,並開始在《現代評論》發錶小說。1929年任教於武漢大學,主編《武漢文藝》。1940年起在燕京大學任教。1956年後在新加坡南洋大學、加拿大等地教中國近、現代文化,後寓居英國。淩叔華崛起並成名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與當時的冰心、廬隱、蘇雪林齊名。她的文字清秀俊逸而又樸實無華,哀感雋永而又浪漫生情,清朗明快而又雅淡細膩,獨具“閨秀派”之風。在徐誌摩的心目中,淩叔華是“中國的曼殊斐爾”。其主要作品有:小說集《花之寺》《女人》《小哥兒倆》,散文《愛山廬夢影》,以及用英文寫成的帶有自敘色彩的《古韻》。
《愛山廬夢影》是以海外紀勝及文藝詩歌評介為內容的散文集。其中《愛山廬夢影》一篇文章主要是對山的描寫。淩叔華是愛山的,她說自己的一生比其他人也更有緣接近於山,而在她的筆下山的確有著獨特的味道,之於她,是知己,是長者,是玩伴,抑或是一個情人。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沒有前幾本好看,是一些遊記和一些對藝術的看法
评分老人傢的隨記,看得犯睏也偶有驚奇
评分淩叔華的散文和小說各讀過幾篇,若依我說,她的作品可以歸到一個“嬌”字。既有“韆嬌百媚”的嬌,遊日本也好、訪敦煌也好,自然人文景觀到她手裏總有種山水詩的味道,又加上濃鬱的女性文人氣息,嬌媚生姿;又蓋因其“富傢女”身份,其中總脫不開一種“貴氣”,如此集中最末一篇,自香港經由廣東逃難往廣西時,一路上記的總是“如何如何耗資某某”,又“行至何處聞說何景未得緣見頗引為憾”雲雲,再其稱“日軍侵華”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總覺一股高高在上且格格不入的富貴之氣盈書滿麵,引人不悅。
评分18/12/12:關於誌摩的悼文很普通,散文遊記的行文很流暢;
评分淩叔華的散文和小說各讀過幾篇,若依我說,她的作品可以歸到一個“嬌”字。既有“韆嬌百媚”的嬌,遊日本也好、訪敦煌也好,自然人文景觀到她手裏總有種山水詩的味道,又加上濃鬱的女性文人氣息,嬌媚生姿;又蓋因其“富傢女”身份,其中總脫不開一種“貴氣”,如此集中最末一篇,自香港經由廣東逃難往廣西時,一路上記的總是“如何如何耗資某某”,又“行至何處聞說何景未得緣見頗引為憾”雲雲,再其稱“日軍侵華”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總覺一股高高在上且格格不入的富貴之氣盈書滿麵,引人不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