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巴丹德(Élisabeth Badinter,1944年3月5日-)
法国历史学家、巴黎理工学院哲学教授、女权主义作家。她在2010年因其著作《冲突:女性与母亲》而被法国《新闻杂志》评为当年法国富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在法国公众心中对伊丽莎白的尊崇不亚于摇滚明星。迄今为止,她已出版了20多部著作,每本书一经推出,都会引发热议。
罗贝尔•巴丹德(Robert Badinter,1928年3月30日—)
法国大律师和政治家,曾任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在密特朗担任总统的七年任期中先后在皮埃尔•莫瓦和洛朗•法比尤斯政府任司法部长,他使国民议会和参议院分别通过了废除死刑的法案。在西方他是废除死刑的象征,其回顾为在法国废除死刑而奋斗的历程的著作《废除死刑》于2000年获得费米纳评论奖。他还是众多历史和政治评论文章和书籍的作者。
孔多塞是两位作者的精神导师,相隔两百年,他们的诉求相通。两个时代以奇特的方式交融在一起,使得这部传记成为了解、研究孔多塞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物和思想绕不过去的著作。
孔多塞,1743—1794
他25岁已成为名满天下的数学家,39岁入选法兰西学院院士
他是启蒙运动年轻的思想家、“百科全书派”最后一名成员
他是亲历法国大革命的启蒙思想家,被誉为法国大革命的“擎炬人”
他反对贩卖黑奴,为犹太人争取公民权,为妇女争取平等的权利,一生致力于反对死刑
他首先提倡共和制,是公共教育计划的奠基人
他在逃亡期间依然写出充满理性乐观主义的名著 《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并宣告:
“有朝一日,阳光照耀下的人都将是自由人。”
他忠于政治理想,恪守道德信念,主张团结,群而不党,却为残酷的党派斗争所吞噬
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线是三级会议的召开。因为路易十六提出的财政方案未能通过,三级会议迅速转化成国民会议。愤怒的群众冲击了巴士底狱。 在这场大革命的狂风暴雨之中,有一些人还尽力保持清醒。尼古拉·孔多塞(1743-1794)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革命的命运是与它解决这个引起革...
评分《一个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提供者与现实祭祀品 法国大革命这一历久弥新的历史事件,因为托克维尔所著的《旧制度与大革命》重新受到学界的关注,而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关与“法国大革命”相关题材的书籍,一时间此起彼伏,蔚为大观。 《一个知识分子的...
评分《一个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提供者与现实祭祀品 法国大革命这一历久弥新的历史事件,因为托克维尔所著的《旧制度与大革命》重新受到学界的关注,而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关与“法国大革命”相关题材的书籍,一时间此起彼伏,蔚为大观。 《一个知识分子的...
评分《一个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提供者与现实祭祀品 法国大革命这一历久弥新的历史事件,因为托克维尔所著的《旧制度与大革命》重新受到学界的关注,而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关与“法国大革命”相关题材的书籍,一时间此起彼伏,蔚为大观。 《一个知识分子的...
评分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线是三级会议的召开。因为路易十六提出的财政方案未能通过,三级会议迅速转化成国民会议。愤怒的群众冲击了巴士底狱。 在这场大革命的狂风暴雨之中,有一些人还尽力保持清醒。尼古拉·孔多塞(1743-1794)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革命的命运是与它解决这个引起革...
孔多塞坚信理性,却被卷入不理性的大革命洪流中。当看到最后他一个人向旷野走去,走向他生命的终点的时候,不仅又想到他的梦想:“有朝一日,阳光照耀下的都将是自由人。”
评分很敬佩孔多塞,一生忠诚于数学和政治,受那么多背叛和挫折仍然在坚持自己要做的事业。“教育独立性是人权的一部分”。翻译很不错了,但是还是能感觉到隔着很厚的墙。原文应该是始终贯穿着一股很强烈的情感表达,但是我读起来就一直能意识到一种故作繁复的溢美之词,略遗憾。
评分很喜欢这句话“任何不为哲学家所启迪的社会,都会被江湖骗子所误导”,我们现在的社会依然需要哲学家们的启迪。
评分“百科全书派”最后一名成员、亲历法国大革命的启蒙思想家。对孔多塞的观察,也是观察法国大革命的一个很好的切口,尤其是对特定时期巴黎的知识界以及投身政治的知识分子的一种剖析。扉页介绍说作者把孔多塞当作精神导师,确有此感,作者不吝将大堆赞美集于其人一身,不过作者也没有回避孔多塞身为文人在政治运动中的软弱和摇摆不定。孔多塞体现了法国知识分子群体的某种共同气质,法国知识分子素来与政治密不可分。
评分p.367~370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