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圈》里的主人公斯炯,从政治荒诞的年代走到当下,经历了诸多人事的变迁,以一种纯粹的生存力量应对着时代的变幻无常。
小说沿袭着阿来一贯的对于藏区的“人”的观照,用笔具诗意,将现实融进空灵的时间,以平凡的生命包容一个民族的历史,表露出阿来对于藏区的人的“生根之爱”。
阿来,男,藏族,1959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作家,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四川省作协主席。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格萨尔王》《尘埃落定》《空山》,纪实文学《瞻对》,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散文集《大地的阶梯》《就这样日益丰盈》等。有多部作品在国外翻译出版。
一开始以为是传统的剧情,淳朴善良村民被金钱迷惑,被制度改变,破坏环境,或者坚守自己的最后一块处女地和恶势力作斗争,等等这样的内容。所以看了四分之一就放下了,放下了很久。但是后来慢慢看下去,找到了一些共鸣,也没有之前猜测的那种政治正确剧情。我想起去年一年去过...
评分 评分——评《蘑菇圈》 文/蓦烟如雪 “一个人可以自己软弱,看错人,做错事,这没什么,神佛会饶恕,因为犯错的人自己咽下了苦果。可是一个人要是笑话人,轻贱人,那是真正的罪过。” 这句话虽是阿妈斯炯说给丹雅听的,但我觉得这句话就可以概括一整个故事。 这是第二次看阿来的作品...
评分人性,是阿来小说绕不过去的话题,也是其作为社会作家难以磨灭的民族印记,嘉绒地区成为其书写历史和现实的生长根基,像是其小说中的蘑菇圈,在蘑菇圈里“蘑菇的子子孙孙会四处散布,但祖宗蘑菇是不动的。他们就稳稳当当呆在蘑菇圈里,年年都在那里。”斯炯,是小说中独自抚养...
“我知道,这个世界变得小了,人在变大,只是变大的人不知道该如何处置自己的手脚,怎么对付自己变大的胃口罢了。”
评分#2018年阅读#第21本:目测近些年会越来越红火的环保题材小说,可惜,并没有打动我。原因在于环保题材最难解决的矛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以及全球一体化之间的关系。而阿来这次也没能给出很好的平衡方法与解决途径。他借阿妈斯炯表现出的“老派人”对于蘑菇圈的观点因为过于保守自私而不能动人。诚然,如果站在当地人一边,作为藏区和云南特产的以松茸为主的蘑菇是既可以给他们带来财富也寄托了情感的东西,但在淘宝搭建出的一体化平台,其实地方概念本身已经是不存在了。可以说当今中国任何地方的特产都必然会被全国甚至全世界分享,而分享所带来的破坏性采摘、捕捞…也是难以避免的。这是现代生活方式改变后的必然结果。历史车轮滚滚而来,一味守旧或许很美但并不可取。因此客观的看,反而是被阿来塑造成反派的丹雅养殖公司更靠谱。
评分“我知道,这个世界变得小了,人在变大,只是变大的人不知道该如何处置自己的手脚,怎么对付自己变大的胃口罢了。”
评分“我知道,这个世界变得小了,人在变大,只是变大的人不知道该如何处置自己的手脚,怎么对付自己变大的胃口罢了。”
评分一直萦绕着蘑菇的香气,作者功力很厚随意的写出松弛有趣的故事,略显老套。一口气在图书馆读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