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清(1921-2013)生于上海浦东,原籍江苏吴县。上海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抗战胜利后任教北京大学英文系。1948年考取北大文科留美奖学金赴美深造,1951年获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先后执教美国密歇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匹兹堡大学等校。1961年任教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1969年为该校中文教授,1991年荣休后为该校中文名誉教授。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扛鼎之作
唯一正式授权大陆简体版本
致力于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
深入探求文学的内在道德情操
………………
※内容简介※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上,《中国现代小说史》 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作。夏志清以其融贯中西的学识,论述了中国自五四运动至六十年代初小说的发展; 他致力于“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并深入探求文学的内在道德情操; 他对许多现代小说家重新评价,“发掘”了不少当时并未受评论者注意的作家,如张爱玲、钱锺书等。本书英文版初刊于 1961 年,中文译本于1979 年出版,学术地位历久不衰。
………………
※名人推荐※
文笔之雅,识力之定,迥异点鬼簿、户口册之论,足以开拓心胸,澡雪精神,不特名世,亦必传世。
——文学大师钱锺书
夏志清的书至今已是公认的经典之作。它真正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为美国作同类研究的后学扫除障碍。我们全都受益于夏志清。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李欧梵
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对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的格局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他发现了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师陀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价值,并引发了大陆历久弥新的张爱玲热、沈从文热、钱钟书热,改变了中国现代小说和现代文学的研究格局,冲击了大陆学术界的价值观念。
——湖北大学教授刘川鄂
知道夏志清,是因为他一手捧红了(或者说再次捧红了)张爱玲,此后一切文学史提到港台和大陆的第二次“张爱玲热”,便略不去夏志清这一笔。而夏志清之吸引我,部分原因也是其赤子之心:一般文学评论,极少有这么热情洋溢,带有这么“强烈的偏见”。 这种特点让夏志清...
评分 评分夏老作论至性,以思想史和文化心理结构的角度(主流文学史?)上来说其见多有主观之论,精彩处亦出于此,本无可说。 我观众论,都称赞夏老的文学史突破了老范式,给学人以新视野,但有个别高才说什么“黄河浊流引清流”之类的奇葩比喻,倒是让我发笑,先不说这浊流...
评分 评分台湾版 传记文学出版社 中华民国七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版 原作者序 一 第一段 ……一方面真不免要为下半年的生活问题着急起来…… ……不妨去见见他。我当时根本不知道饶大卫是以反共著名的中国之友,我自己一向也是反共的,我到他办公室去见他…… ……饶...
与这本书同期,王瑶、唐弢、郭沫若等人被视为此时此地的学术前沿,而夏志清和司马长风则成为了此时彼地的学术前沿。这是风月宝鉴。正面是此、背面是彼。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实际上,他们的学术更多的是赶时髦,同样具有时代性,同样高头讲章,同样心甘情愿的走不出意识形态。
评分1.收回巜现代文学三十年》是最好的现代文学史书籍的话,钱理群在夏志清面前,更像一个体制内的小学生:文学史当以文学价值为原则。2.相见恨晚,为什么不是读书时读到此书。3.如果我是大学老师,会让我的学生学这本教材。4.删减的篇章何时才会读到?
评分对比港中大版本,这本实在是不好意思给5星了,希望有条件的读者能早日找着港中大的版本!
评分这一版只有主干十九章(被删减后的),附录序言不如05复旦版,多是拍马屁的文章,只有王德威的马屁拍得稍微漂亮一些,而“答普实克”那种也没收录,唯一的优点就是排版和装帧了。 除却版本以外,本书立足点还是很具有诱惑力。
评分真是相见恨晚的一本书,一直不太喜欢读中国现代文学,觉得写得不好,可是自己评价除了浅薄之外也想不到什么说辞了,夏先生真是一语中的,“那些小说家技巧幼稚且不说,他们看人看事也不够深入,没有对人心作深一层的发掘……没有提供比较深刻的、具有道德意味的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