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1911——1942),民国传奇女作家,被誉为“文学洛神”,原名张迺(nǎi)莹,笔名萧红。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城的富裕家庭,幼年丧母,童年时由家人定下娃娃亲。19岁与已婚表哥私奔。21岁与作家萧军相识相恋,正式开始文学创作。24岁时在鲁迅的帮助下出版成名作《生死场》,此后创作了近百万字的文学作品。萧红感情炽热,毕生追求自由和爱,生命中先后出现过五个男人,三次婚恋,两次失子。一生历经艰险,颠沛流离。31岁病逝于香港,去世前完成最重要的作品《呼兰河传》。
经典代表作:《呼兰河传》《生死场》
★《呼兰河传》:萧红的绝笔杰作,带有自传性质的经典小说,更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她记忆里呼兰河小城里的人们始终在一成不变地生活着,年复一年地做着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至于为什么这么做,他们似乎并不明确。一年四季小城的人们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除了琐碎的生活,还有精神的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而这多半与鬼神有关。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有二伯的古怪性情,冯歪嘴子的顽强生命力都在她的童年记忆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而她童年温馨的记忆却是祖父与后花园,这是她精神生命中温暖的情愫与皈依,更是引发万千读者共鸣的故乡情感。
★《生死场》:萧红的早期成名作,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讲述了在大时代变迁下,人们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对于命运的反抗,全文对人性、人的生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萧红创作此文时年仅23岁,但已经历母亡、挚爱的祖父去世、抗婚求学、被软禁、出逃、流浪、与人同居怀孕、被遗弃、官司败诉、被扣人质、向报社求救、与萧军相爱、产女送人、出版与萧军的合集《跋涉》、从哈尔滨到青岛等一系列人生苦难……《生死场》的初稿经鲁迅先生亲自修改,作序推荐,出版后轰动文坛。
编辑推荐:
★本书以1940年出刊的定本《呼兰河传》《生死场》为底稿,精心编校,保留原汁原味的萧红特色;新增11幅手绘原创插图,再现火烧云、后花园追蜻蜓等经典文学场景,画面优美温馨,彻底还原小说故事背景。
★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是一幅色彩浓烈的东北风情画卷,祖辈、父辈和我辈在日常生中的无奈凄凉和悲欢离合,人性的残酷与美好,浸透在书中的每一页,读来令人触目惊心。
★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用细腻而悲悯的笔调,记录大时代变迁下女性命运的沉浮,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对于命运的反抗……时至今日,依然震撼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BBC的记录片说美国蓝调音乐是“Poetic tales of lives untouched by either lipstick, or collars"。天然去雕饰,是属于蓝调音乐的诗意。萧红的《呼兰河传》也应归于此列。 萧红文字的美如入化境。体现了中文字独特的美,节奏明快,表现力十足,又不失细腻灵巧,正如史湘云的身...
评分盖因才疏闻寡,对萧红的印象,还是缘起那篇脍炙人口的妙文,《回忆鲁迅先生》。更确切地说,是那个经典的乔衣片段,“裙子配的颜色不对,红的不能配紫的;绿的也不能配紫的”,散漫细腻的笔调,极其生活化的叙述,一下子把这位教科书教父拉下了神坛,变成了接地气的欧吉桑。 印...
评分小时一直以为萧红是和张爱玲一类的女作家,除了学过她的《火烧云》(学的时候还不知道那是她写的),其他作品就什么也没看过了。 去年在中山书城站了两个下午,看完了《呼兰河传》,即为这位女作家倾倒。 萧红的笔法也许留下了那个年代的一些痕迹,但是她个人独特的风格还是不...
评分 评分记不清是哪一年了,是高二还是高一,那一年,要放寒假了,我去帮好友收拾东西,在她寝室的地上,看到了一本叫做《呼兰河传》的书。从那一刻起,萧红走进了我的人生。 那个寒假,酷爱读书的我把这本书看了又看。看到睡觉时都不忍丢手。那淡淡的文字,和淳朴的画面,萧红像是邻...
《呼兰河传》文笔描写是那样的细腻,读完感觉我也曾在呼兰河内长大,我也认识了呼兰河里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可以感受到呼兰河城内每一块砖和瓦,祖父也陪着我长大。 《生死场》中,一个土地上的生和死,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是那样的贫困,那样的艰难,那样的愚昧,那样的无知,尽管如此,在亡国年前,他们依然站起来,依然奋斗着,这就是为什么华夏民族这么多年依然屹立不倒!
评分诚然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但文学故事的发生地却格外公平,呼兰河城虽小,却有萧红为她立传,半虚半实铺开了二十世纪初的东北乡村浓艳灰白并存的生活画卷。《生死场》则更像作者的一发不可收拾的呓语,只管为你讲述那兵荒马乱到来前后的岁月。
评分萧红真是天才的作家。她文字的准确和生动已然非常难得,可更可贵的是她对生活的敏感和过人的记忆。她记得童年的晚霞,记得微雨时蒿草上浮动的烟,还记得自己幼时为什想要'掉井的鸭子'。孩童眼光里的世界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她还记得而我们已忘记了,却又埋藏心底由她来勾起。
评分萧红的文学气息明显。
评分下一届重读的时候,我要记得数一数“荒凉”这个词出现了多少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