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遇春(1906—1932),福建閩侯人,中國現代散文傢、翻譯傢。1924年進入北京大學英文係學習,1928年鞦畢業後曾到上海暨南大學任教,翌年返迴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後因染急性猩紅熱,猝然去世。1926年開始陸續在《語絲》《奔流》《新月》等刊物上發錶散文,後大部分收入《春醪集》和《淚與笑》。他的英語譯作有二十多種,翻譯有《英語詩歌選》《摩爾•弗蘭德斯》《吉姆爺》等。
80多年前,巴金先生主編齣版瞭大型叢書——“文學叢刊”,今天,我們秉持巴金先生的“我們可以給讀者擔保的,就是這叢刊裏麵沒有一本使讀者讀瞭一遍就不再讀的書”的編選標準,以及“編選謹嚴,內容充實,印刷精良,定價低廉”的齣版特色,再推“新文學叢刊”,力圖完整展示中國20世紀文學的佳作名篇。書係由中國現代文學和版本研究專傢、著名學者陳子善教授主編,以初版本為底本,布麵精裝,宜讀、宜賞、宜藏。
————————————————————
梁遇春,在現代散文史上,猶如早年前的張愛玲——被忽視很久、被發現後驚嘆、被愈來愈推崇的現代散文大傢。可以說,他和豐子愷、硃自清等一起構成中國現代散文的獨特風景。
本書是梁遇春的經典散文集,收錄瞭《春醪集》和《淚與笑》及紀念文章。梁遇春於1926年開始陸續在《語絲》《奔流》《駱駝草》《現代文學》《新月》等刊物發錶散文,這些散文集為《春醪集》,於1930年3月由上海北新書局初版。1932年夏,梁遇春染疾猝然去世。他的朋友們收集他的遺作,集為《淚與笑》,於1934年6月由上海開明書店初版。本書據兩書初版本重排。
为兄开此组久矣,了无人迹.吾自担其责,笔耕不力,致其空空荡荡,唯兄之数版本著作封皮填充而已. 然我与兄之精神交流,从未间断,反有弥久愈新之感.迟起,捧春醪于榻上,每读皆有新的会意,但逢此时,不禁蘧蘧然有化蝶轻舞之喜悦. 感时光之易逝,唯梁兄之思想永恒.
評分关于生活 粱遇春应是真正懂得过生活的人。此所谓“过生活”,不是行尸走肉者的捱日捱夜,亦不是愤世嫉俗者对的鄙夷不屑,而是以一种“精细微妙灵敏躲感”的心灵去认真咀嚼,用力过活。 罗曼罗兰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生命并热爱生命的人,不过粱遇春当是没有热爱生命...
評分===>>偶遇 人与人的相遇是要靠缘分的,如果无缘,那么茫茫人海中也只能擦肩而过,即使两人面对面地站在一起过,也是无法在对方的记忆中留下一个模糊的影子的。同样,人和书的相遇也需要缘分。于滔滔书海中捡到一本好书,正如同于茫茫人海中遇到一位知己,兴奋喜悦之余,还有种...
評分一切都是如此自然,那个燥热的下午,我拎着晚上的食材走近那家新开的书屋,这两天心里郁郁的,想买本什么让自己安静一下,想了一下,散文好了。 这本书并不起眼,放在书架最上一格,我这个大傻个儿都要稍微踮点脚后跟儿才能够到,看来青睐它人并不是那么多。 绿色的封面,极...
評分为兄开此组久矣,了无人迹.吾自担其责,笔耕不力,致其空空荡荡,唯兄之数版本著作封皮填充而已. 然我与兄之精神交流,从未间断,反有弥久愈新之感.迟起,捧春醪于榻上,每读皆有新的会意,但逢此时,不禁蘧蘧然有化蝶轻舞之喜悦. 感时光之易逝,唯梁兄之思想永恒.
"人生的意義若在人生之中,那麼這是人生,不足以解釋人生;人生的意義若在人生之外,那麼又何必走此一程呢?" 我是夭摺的故我。書是人生沒有血肉的代替者。 一個遲起藝術傢,一個願想救火夫,一個觀火嚮往者。"在這急景流年的人生裏,我願意高舉盛到杯緣的春醪暢飲。"
评分三星半,有些講文學的看不下去…有想法、喜歡讀書的民國時代的隔壁男同學
评分白話文初創時代,以白話為名的文章中,往往榛莽叢生,讀來有硬澀阻滯之感。梁遇春的這本小書,字不多,意思不深,卻看瞭許久,大部分時間都在適應這奇怪的語法、用詞、語言習慣。在這過程中,漸漸品齣不一樣的美感。現今的白話文,已是非常成熟瞭,成熟到能明白無礙地錶達大部分思想,因此讀時無需過多思考,便能理解。這樣的純熟,是我不喜的,因為一帆風順的旅途,注定是沒有趣味的。好的文章,還需嚮古人取材,攫取古漢語的璞玉純金,也可以迴到近代,看看五四先賢在白話文道路上篳路藍縷的模樣。
评分急景流年,暢飲春醪。這裏麵的話語都說到我心窩裏去瞭。
评分春醪與鞦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